最怕到大醫院看病。掛號排隊、電梯排隊、繳款排隊、化驗透視排隊……時間全耗在排隊上,真正見醫生,也就幾分鐘,三言兩語就把你打發了。若掛號遲了,弄不好就得花整天時間。性子急的人,可能舊病未祛,又急出別的毛病來。
隨便到廣州各大醫院走走,門診樓裏都是人頭涌涌,形如趕集。每見這般情形,內心裏便期盼,醫院何時才能有清靜便捷的就醫環境呢?其實,這樣的醫院真還有,那便是社區醫院。據昨日媒體報道,設在家門口的社區醫院,不僅能提供免費體檢等服務,醫生還是全科大夫,什麼病都能看,若簽約“私家醫生”,更為你專設個人健康檔案,長期跟蹤,醫生還可到府就診。總之,“著數”多多。
但是,當下不少社區醫院卻處境尷尬,門診冷清,開展免費體檢、設健康檔案等居民們往往心存戒備,儘管家門口就有醫生,但人們病了還是捨近求遠到大醫院,社區醫院與大醫院可謂冰火兩重天。
送到府的服務不買賬,笑臉卻貼上了冷面孔。但這事不能怪居民們有眼不識寶。社區醫院不少是由單位醫務室轉型而來,躲在深巷人未識,知名度自然就低;再説,在假藥假軍醫氾濫的當下,人們對街邊小診所懷有戒備心理也屬正常,求醫者最信奉權威,拋開技術及醫生專業水準不説,大醫院至少讓人們覺得放心。
早在五六年前,廣州即著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目前社區醫療機構基本實現了街道全覆蓋,也就是説,絕大多數居民均可享受就近看病,而且,社區看病的醫保報銷比率近年也提高了,但多數居民生病了仍習慣往大醫院跑。客觀講,要改變人們多年習慣的生活方式,需待時日,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籤約率、覆蓋率等數字政績,不僅事倍功半,甚或引起人們反感。而就行業及主管部門來説,也應好好反思內在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社區醫院在醫保(如報銷醫藥費的便捷性)及常規醫療服務等方面能否跟得上?社區醫院拼的就是便捷貼身貼心,門診設在家門口了,相應制度及服務也需跟上居民所需,否則,近在咫尺卻“高高在上”,凡事都“公事公辦”的社區醫院可能就競爭不過“黑診所”。
其次,從長遠看,應形成專業醫院與社區醫療的層級互補結構:小病家門口治,大病才到大醫院。但要改變人們的習慣認識,還得有相應措施。比如,建立大醫院分片包扶社區醫院,專家名醫到基層就診行醫的制度,同時,社區醫生推薦的病人到大醫院能對口或享就醫方便,這樣,人們既能就近享受名醫治療,又通過社區醫生與大醫院建起溝通的紐帶。若能這樣,社區醫院何愁缺求診的病人。(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