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身感知中年農民工的艱辛

時間:2012-05-30 10:3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在北京市一家酒店做維修工的山東人趙忠偉有著一頭濃密黑髮,不過,那是一頂做工精細的假發,200元。此外,他的身份證上年齡也陰差陽錯“縮水”了7歲。如果沒有這些“偽裝”,1963年出生的他很難在城裏找到工作。趙忠偉和他的同鄉所面臨的是一個典型的中年農民工困局——在農村,他們被歸為剩餘勞動力;在城市,他們幾乎找不到合適工作,城市和工廠更歡迎年輕力壯、手眼靈敏的年輕人。(5月29日《第一財經日報》)

  也是,“農民工”的稱呼喊了30年,大家都老了。即便是那些十幾歲就進城打工的小青年,如今也應該50多歲了。用趙忠偉的話説,“同村像我這個年齡的,早就當爺爺了”。在傳統的語境中,當爺爺不僅是輩分高了,同時也意味著可以含飴弄孫坐享清福了,不過,依然奔波在城市裏的中年、老年農民工顯然做不到這一點。他們還得整天繃緊神經,和兒子輩的青年農民工拼體力,“愛拼才會贏”,不然,根本無法在城市裏繼續存身。

  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顯示,超過30歲的農民工比例高達61%,其中,41歲~50歲佔比24.0%,50歲以上農民工佔14.3%。在城市化的道路上奔跑了30多年之後,只見農民工頭髮熬白、皺紋漸深、年齡老化,卻少見身份地位的積極變化,這樣的艱難與困頓,不免讓人慨嘆不已。

  其一,城市應該儘快消除制度因素的障礙,主動以制度創新降低農民工融入門檻。客觀地講,與以前相比,目前農民工的處境確實有了很大好轉,但是,困擾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制度因素依然很多,比如社保制度、住房、子女教育等等,不少城市在規劃設計這些制度的時候,並沒有更多考慮農民工的需求,也缺乏相應的制度配套。其所覆蓋的人群,並不包括農民工。即便出臺一些零星的政策規定,也只是局部釋放出來的一點政策善意,不可能改變中年農民工的艱難處境,中年農民工在奉獻了青春和汗水之後,背著背包回農村可能還是無奈的選擇。

  中年農民工並不是喪失了勞動能力的包袱,某種意義上講,這一群體經過多年一線勞動的錘鍊,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而且體力、精力也並未像城裏人想像的那樣完全消退。在普遍缺工的大背景下,城市政府完全可以轉變思路,讓中年農民工能夠在城市裏留下來。更何況,從長遠來看,農村也已經無力為城市無休止地提供勞動力,農村的“蓄水池”中,不可能再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青年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再榨取青春以求發展,可謂正當其時。

  其二,農民工自身也應該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實現勞動力再造,不能總是在簡單勞動的軌道上自由滑行。目前,很多地方都在進行農民工培訓的工作,這項工作無疑具有極大的正當性。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很多地方的農民工培訓流於形式,往往只是搞出一大堆好看的數字,很難真正落到實處,很多農民工甚至根本就不知道還有這樣一項政府扶持的培訓計劃。當下之計,除了繼續強化農民工培訓,把工作做實做細之外,還應該引導農民工自己有意識地在職學習,提高技能,以適應新的需求和挑戰。

  有關部門在制訂最低工資標準的時候,也應該考慮年資,而不是只是按照崗位確定工資標準。要知道,這樣做不僅僅是對中年農民工的體恤、照顧,更是對整個社會的一種積極姿態。企業或許有所選擇,而社會不能拋棄每一個生命個體,這既是政府的職責,也是社會的需要。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