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農民工

時間:2012-05-04 13:2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和工眾網上月底聯合發佈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全國城市“農民工幸福感”排名中,福建泉州市超過了許多經濟更發達的大城市,位居榜首。

  泉州奪冠部分要歸因既有的社會經濟結構。泉州有200多萬外來工,農民工佔七八成,2萬多家民營企業大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的鞋服産業,因此,勞動技能較低的農民工只要肯努力,基本上都能找到一份工作並生活下來。而上海、杭州、北京等一線城市,因勞動密集型産業已經被大量淘汰,農民工難有用武之地。

  泉州的獨到之處,在於它還有濃郁的“人情味”。對背井離鄉的農民來説,看不見摸不著但時刻可以點滴感受的人情味,真的很重要。

  人情味體現在多方面。泉州市政府去年作出企業用工的17個公開承諾,在教育、住房、醫療等多方面給農民工照顧,還承諾全面推廣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這是制度面的人情。

  泉州僱主也很有人情味。比如,泉州的喬丹體育花幾百萬蓋了一家幼兒園,供員工子女上學,學費補貼一半;公司還有愛心基金會,每年對員工老家的留守老人慰問幫扶。不久前,泉州洛江華川鞋服公司搭蓋了一個超級廚房,專供五六百名員工做家常飯,還免水電費。泉州某公司今年春節包了20多部大巴車,專門送農民工回家和接他們返廠,花了100多萬元……

  還有文化氛圍的人情味。調查顯示,泉州的農民工之所以快樂,還因為他們感覺能融入這個城市。一位年輕的打工者説,在這裡他可以隨時呼朋引伴,二三好友相聚,走在街上,感覺在家般的自在。他説,還準備在泉州娶妻生子。

  跟國外的體力勞動者相比,中國體力勞動者的幸福感普遍不強。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越來越稀缺,這種狀況遲早會得到改善。但是泉州的情況不同,泉州並非在出現用工荒之後才亡羊補牢,而是一直關注農民工的生存狀況,想辦法給予他們與本地人一視同仁的福利待遇。

  農民工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城市之所以有今天的模樣,離不開他們的辛苦汗水。無論是從對社會的貢獻,還是從基本人權的角度,他們都應得到足夠的尊重。在一些西方國家,體力勞動者的收入還高於白領。中國暫時無法在分配上實現“工作無貴賤”,但至少可以在社會管理和文化觀上踐行這句話。泉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優良範本。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