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名制為啥成“睜眼瞎”?

時間:2012-05-28 10:29   來源:人民日報

  作為一套複雜、動態的監管系統,實名制的各個步驟環環相扣,相互影響。如果執行與監管不到位,就算制度設計得再週詳,也會形同虛設。

  最近,周圍不少朋友抱怨實名製成了“睜眼瞎”。有人上醫院掛號,發現實名制下,號販子依然猖獗,掛號依然難於上青天;還有人坐火車,發現根本沒人驗票,實名制對票販子成了擺設,倒是給乘車人增添了不少麻煩。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服務領域開始實施實名制。實名制是通過真實身份資訊驗證來分配服務資源的一種方式,它並不改變服務資源的供應量,在緩解供求矛盾中,算是一種需求側管理。

  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特別是服務資源相對稀缺的領域,實名制是一件“利器”。過去實行非實名制,有關部門打擊“黃牛黨”只能靠事後追溯,發現線索難、取證更難。而實名制由於與真實身份相聯繫,既有利於防止“黃牛黨”等“佔位投機”,又遏制了一些利益群體的“暗箱操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服務資源分配的公平性與透明度。

  然而,任何利器能否發揮最大效用,往往不在於其本身的銳利程度,更在於如何使用。實名制也是如此。作為一套複雜、動態的監管系統,實名制的各個步驟環環相扣,相互影響,好似做一道算術題。在這道算術題裏,只有消費者的消費手續、服務者的服務流程、監管者的監管步驟都做加法,最終才能換來監管成果的乘數效應。如果執行與監管不到位,就算制度設計得再週詳,也會形同虛設。

  比如,過去旅客買完票,患者挂了號,監管者的使命就完成了,而如今,監管才剛剛開始。拿火車票實名制來説,不僅涉及購票這一個環節,還連著取票、驗票、退票等諸多環節。監管者所增加的麻煩可想而知。然而,這些所謂的麻煩,恰恰是監管者無法避免、不能推卸的。實名制是追求分配公平的手段,不能為了實名而實名,不能“社會呼籲了,制度建立了,也就完事了”。

  另一方面,實名制的巨大投入也要求有關部門不能對監管漏洞置之不理。實名制是資訊化新制度,無論是為了保證公民資訊安全,還是為了完善服務流程,相關部門已在硬體、軟體的採購、維護、升級以及人員培訓等方面,投入了鉅額資金。如果監管者對目前存在的這些漏洞熟視無睹,那麼前期的投入都將化為烏有,實際上也是一種瀆職。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任何新制度的實施,都需要一段調試、適應期。對於這些符合公眾利益的新制度在試水時的一些遺憾和漏洞,人們不妨多一些理解與寬容,而有關部門則應該多一些聞過則喜的胸懷、多一些改革時不我待的緊迫。(陸婭楠)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