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前馬辦副秘書長羅智強: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

來源:台灣網

2017年09月25日 08:37:00A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前副秘書長羅智強的評論文章指出,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這兩個身分認同,從來就不是、也不該是衝突對立的身分認同,恢復這兩個認同的相容性,讓“兩岸一家親”和樂融融、交往發展,這樣的臺灣,一可免內部繼續撕裂虛耗,二可免無窮盡的兩岸對抗,而把有限的資源、心力用在發展臺灣、提升臺灣民眾福祉。找回這樣的融合認同,于百面危殆的今日臺灣,已是迫切當為的必走之路。

  評論摘編如下:

  “我是臺灣人,我是中國人。”在20年前,這一段身分認同與國族認同的描述句,曾經是臺灣民眾的最大公約數。但20年下來,在許多政治人物“去中國化”、“仇中國化”與“醜中國化”的三化催變下,這句話,愈來愈多人不願或不敢開口説。

  如果大家仔細回顧的話,就會發現這種認同情感的改變,也是臺灣從亞洲小龍走向亞洲孤兒的分水嶺。

  過去,在臺灣人仍強烈地擁有“中國人意識”的時候,這個內部認同的最大公約數,讓20到30年前的臺灣,即便面臨極大的國際現實、“外交”挑戰,但卻能昂首闊步,向世界交出亮麗的經濟奇跡。在當時,于內,我們沒有把力量內耗于“認同”的歧異,可以團結齊力地為臺灣謀最好的發展;于兩岸,因為仍把大陸人民當成同胞手足、自家人,所以,兩岸之別只限縮在制度之爭,卻不會去放大種族之別。

  也因此,在民心面,我們並沒失去大陸人民的喜歡與支援,道理很簡單,臺灣民眾把大陸人民當一家人,大陸人民也會願意把臺灣民眾當作一家人。

  這是為什麼“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曾一度是大陸人民看臺灣的“最大公約數”。然而,今天,兩岸的局愈走愈僵,情勢漸漸險峻。大陸人民不再以“最美風景是人”來形容臺灣,這是因為,“中國人”3個字,在臺灣竟成了不可説的語匯,愈來愈多的臺灣民眾不自視為“中國人”,尤有甚者,讓“臺灣人”與“中國人”成為對立的兩種身分,讓一股“你死我活”的“敵我仇視”四處燃燒,才會有惡毒與惡意的歧視語言不斷四處流轉。

  臺灣如此,請問,這樣的兩岸關係能不崩壞嗎?而在兩岸體量的懸殊差距快速拉大的今天和明天,把大陸人同胞推向“敵人”、“仇人”的那一邊,臺灣的生存發展能不危殆嗎?所以,當今要務就是重新讓“臺灣人”與“中國人”認同連結。至少不能讓這二個身分認同走向對立,成為一種“你死我活”的“敵我仇視”。

  “我是臺灣人,我也是中國人。”這是我們的身分認同,也是我們的國家認同。

  在文化的意義上,“中國”二字,指的是中華民族、中華文化與中華歷史,指的是受中華文化熏陶的我們流在血管裏的血液。在臺灣除了原住民、新移民外,絕大多數人的祖先都來自唐山,這民族與文化的臍帶實在沒有理由切斷。

  兩岸的對立,身分認同的對立,讓“臺灣人”與“中國人”成為不相容,甚至對立仇視的相斥認同,只會讓臺灣的處境更艱難、更邊緣化。

  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這兩個身分認同,從來就不是、也不該是衝突對立的身分認同,恢復這兩個認同的相容性,讓“兩岸一家親”和樂融融、交往發展,這樣的臺灣,一可免內部繼續撕裂虛耗,二可免無窮盡的兩岸對抗,而把有限的資源、心力用在發展臺灣、提升人民福祉。

  找回這樣的融合認同,于百面危殆的今日臺灣,已是迫切當為的必走之路。

責任編輯:王鑫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