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尋根一脈問茶——兩岸青年走茶鄉活動圓滿收官
在杭州市余杭區徑山村中,感受徑山禪茶文化。
徑山尋茶:不遇寺院感受禪茶
到杭州徑山,自然是為了徑山寺的禪茶而來。創建於唐天寶年間的徑山寺,曾是江南五大禪院之首。當年,正是在這裡禪修的日本僧人將徑山茶具、徑山茶宴(暨中國禪院茶禮)以及諸多的中國茶典籍帶回日本,才演化出“日本茶道”,並影響到臺灣。
只是不巧的是,徑山寺在修繕中,交流團無法在寺院中感受真正的茶宴。但在寺院腳下的徑山村,一間不大的“心無塵”茶館,讓學生們見識了徑山禪茶的深厚魅力,彌補了遺憾。
這家茶館的主人是余杭區政協委員、徑山鎮徑山村村委會主任俞榮華,他也是徑山禪茶傳承人,他激動地説,“徑山村被稱為中國禪茶第一村,你們從海峽彼岸來到徑山尋根問茶,真是來對了。”
俞榮華接下來的一段話,則更讓在場的兩岸青年為之驚嘆。
“徑山村還和臺灣嘉義市梅山鄉太興村是姐妹茶村,我也為此到過臺灣4次。在那裏我學到了很多制茶的寶貴經驗,還結合徑山資源,開發了一款融匯了兩岸制茶技藝的徑山紅茶。”俞榮華還貼心地準備了幾包茶葉,讓遠道來的客人們帶回去嘗一嘗。
另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陳金信的到來,更是讓大家驚訝,他手裏舉了一個小小的竹刷———這是他的專利産品茶筅,是專門製作抹茶的工具,他介紹,目前這個産品遠銷日本,是日本抹茶製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這也讓大家深刻感受到日本和徑山茶文化的深厚淵源。
生活在徑山多年的溫州前輩、徑山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陳宏,為大家講述了徑山禪茶歷史後,更是用閩南語唱起了臺灣歌曲,現場熱絡又溫馨。
看到學生們的笑臉,余杭區政協秘書長吳忠雲欣慰地説,“就是希望海峽兩岸青年朋友們能不虛此行,更希望大家能在徑山寺修好後再來一探禪茶的神秘。”
北京天福茶文化館辦公室主任指導臺灣淡江大學學生童煒婷學習茶道。
北京論茶:對話納蘭學禮天福
22日,兩岸青年學生來到了旅途中的最後一座城市———北京。一場由學生自發組織的“與納蘭詞與茶的對話”分享茶會如期舉行。“歡迎大家參加今天的分享會,我們是主持人———茶葉兄妹二人組,有請我們今日嘉賓——納蘭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劉子菲老師為大家講講納蘭與茶的故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你們知道是誰的詞嗎,就是納蘭性德。”子菲老師帶著大家走進納蘭性德的世界,“我們將要去參觀的宋慶齡故居,曾經就是納蘭的家——納蘭明珠府。納蘭是清初第一大詞人,他的詞中也有茶。暗損韶華,一縷茶煙透碧紗。在《採桑子》中,納蘭抒發著對妻子的思念。”
學生們有感於詞中的情懷,紛紛舉手主動誦詞,一首又一首,茶香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分享中更濃了。
23日,兩岸青年茶鄉行活動到了最後一站———北京天福茶文化館。
天福茶業是由來自臺灣的李瑞河先生在大陸創辦的茶企,李瑞河也因為這家茶企的成就斐然而被譽為“臺灣茶王”。走進天福茶文化館,來自臺灣的茶及茶具讓臺灣大學生格外親切。天福北京分公司辦公室主任白麗萍向同學們介紹説,多年前,李瑞河在臺灣以做茶起家,經營受到重創後,是祖國大陸給了他再次發展的良機———他來到大陸創辦的天福茶業取得巨大成功。
承載著兩岸茶緣的天福茶文化館,也自覺承擔著向青少年推廣中華茶文化的重任。得知兩岸大學生將來參訪,他們特意安排正在這裡學茶的中小學生和大家交流。已是退休之年的白麗萍更是親自給年輕人演示中國茶禮。
“在茶面前,人人平等,但奉茶時要以左為尊,所以從左邊開始依次奉茶。”白麗萍邊給大家講解邊走到大家面前,一一奉茶,“茶杯要放在客人方便拿的位置,用語言説出‘請喝茶’三個字,或者用動作,比如鞠躬、將右掌心翻轉,都是表示請喝茶。”
臺灣淡江大學學生童煒婷躍躍欲試,她走上前去,在白麗萍的指導下,沖泡茉莉花茶,並端著沖泡好的茶走到團長林石清面前,恭敬地將茶奉上,説,“主委,請喝茶。”
已是有些疲憊之意的林石清有點意外,但馬上臉上泛起笑,接過蓋碗,説,“謝謝你親手為我泡的茶。”(文/圖 李寅峰 紀娟麗 徐金玉)
[責任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