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尋根一脈問茶——兩岸青年走茶鄉活動圓滿收官
炒茶不容易,火候難掌握。華僑大學就讀的臺灣學生聶耀庭試著炒茶。
泉州制茶:採摘製作兩不誤
“沒想到,來安溪還當起了採茶姑娘。”臺灣亞洲大學的李佳真,背著一個窄口寬肚的竹簍,在一排排高到腰身的茶樹前,正有模有樣地採著茶葉。
旁邊男生的動作明顯不如李佳真嫺熟,只見他“揪”著茶葉不放,可怎麼也拽不下來。“茶農可真不容易啊。”他頗有感觸地説。
在安溪縣國心綠谷茶莊園內,暑熱褪去,秋茶飄香,兩岸青年大學生們人生中第一次採茶體驗,幸運地趕上了安溪鐵觀音秋茶採制的尾巴。
“春茶‘五一’採,秋茶‘十一’採。”北京理工大學劉陽現學現賣地説,“老師要求採摘一芽三葉,看似簡單的選取原則,其實需要採茶工既保證採茶效率,又要保證茶葉品質,真不簡單。”
現場的“老師”,正是福建省人大代表、高級農藝師、安溪茶果局茶葉站站長楊文儷。她與茶打交道30多年,與在安溪投資茶産業的臺商結緣也已有20多年,曾多次為茶赴臺灣交流。
“臺灣的木柵鐵觀音,就是安溪農民張乃妙帶過去的,他將茶苗帶到臺灣,種在木柵,因此得名。烏龍茶的製作技藝也同樣是從安溪傳到閩北,再到臺灣。”楊文儷説,安溪與臺灣的茶緣由來已久,“安溪的茶機械設備,則是從臺灣引進,極大地帶動了當地茶葉生産,現在不少臺商在這兒投資,這兒也種植了一些臺灣培育的茶樹品種。”
大家恍然大悟,原來,安溪作為臺胞重要的原鄉地,兩地茶緣也是如此深厚啊!
來到正在趕制秋茶的莊園加工廠,尚未進門,香氣撲鼻。“真香啊,是桂花香嗎?”
“鐵觀音茶香主要是桂花香、蘭花香,你們的鼻子可真靈!”國心綠谷茶莊園工作人員李進和笑著説。
在加工廠的展示廳,大家一眼就看到了又圓又大的簸箕懸挂半空,上面鋪著一層茶葉。“在機械加工製造之前,制茶師傅就會用這個工具進行手工搖青,搖青是讓茶青之間相互摩擦碰撞,細胞壁破碎,是香高味醇的關鍵步驟。”李進和説。
幾位同學迫不及待地試著搖起來,幾分鐘後都紛紛笑著喊“腰酸背痛”。
“小時候,我父親沖泡烏龍茶時,我常在身邊觀察,還曾把茶葉作為禮物送給法國的朋友,但我從沒這麼近距離地了解過它的加工技藝。”臺中科技大學蔡吟謙説。
“這趟茶文化交流之旅,讓我漸漸愛上茶了,我想茶會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東海大學林佩萱説。
中國地質大學志願者趙甜更是邊聽老師講解邊錄音邊提問,不停地感嘆:“茶葉真是一門大學問!”
龍井問茶:從博物館到村莊
茶為國飲,杭為茶都。20日的杭州,煙雨濛濛,詩意盎然。兩岸青年茶鄉行的隊伍,就在此時叩響了中國茶葉博物館的大門。作為茶文化專題博物館,這裡在G20峰會期間接待過不少國外元首,中國茶的風采在各細微處彰顯,同學們也備受感染。
當上百種的茶樣同時呈現,一一打開,觀形、聞香、對比,每個人都向前湊著,儼然一個個小“專家”。而中國茶對世界的影響,更是讓學生們感到自豪和震撼。中國地質大學志願者馮田蕤頗有心得:“中國茶歷史悠久,我們身為青年人,有義務和責任,去了解茶文化、傳播茶文化。”
到杭州,自然不能少了品龍井。一次龍井茶的茶藝表演,幾個小場景,吸引了大家。
注滿水的蓋碗旁,荷葉形的賞茶器中,意外地放著幾枚1分錢的硬幣。“你們可以將硬幣貼著蓋碗邊橫放入水中,會有神奇的現象發生。”
同學們紛紛動手一試,隨後驚嘆一片——硬幣竟然都漂浮在水上,不會沉入杯底。“這是杭州有名的虎跑泉水,水密度高。水為茶之母,有好茶,少不了好水。”
茶藝師隨後優雅地泡起了今年的新龍井、並一一奉茶給學生。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被奉茶。”接過蓋碗的臺灣國際扶輪3460地區ROTEX會長陳柏元品完茶湯,還饒有興味地將茶葉放在嘴裏嚼起來。“一吃起來有些許苦味,到後來有清香和回甘,就像現泡的一樣。”
穿梭在龍井村內,學生們都感慨萬千。“幾乎家家戶戶都賣茶啊!”
“西湖龍井按照産地不同,又有獅(獅峰)、龍(龍井)、雲(雲棲)、虎(虎跑)、梅(梅家塢)五個品牌,我們所在的地方正是獅峰龍井的産地。每戶村民幾乎都有自己的茶園。”講解員介紹。
幾位同學忍不住在龍井村內尋起茶來:“想買些茶回家,給父母、給老師們嘗嘗正宗的龍井茶,還想為他們講講龍井茶的故事。”
[責任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