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盡傾囊中藏 但求桃李茂”——九旬臺胞捐資助學惠及萬名寒門學子

2016年09月07日 14:10:00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鄭州9月7日電(記者付昊蘇)“楊老先生心中有大愛,對我的人生影響很大。我也希望為家鄉教育盡一點兒綿薄之力。”任教于母校淑君中學的范紅麗説道。

  這位令范紅麗敬佩的老人,正是定居河南長葛、年逾九旬的臺胞楊景堯。二十余載累計捐資1700萬元,惠及萬名寒門學子,老人始終踐行著自己的諾言:“鄉邑清貧優才子,盡饋膏火助寒窗,聊獻我區區寸草心,報家邦。”

  1923年,楊景堯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勤奮聰慧,飽讀詩書,卻因日軍侵略,大學夢碎。1947年,他陰差陽錯考取了空軍文書的職位,1948年去了臺灣。1962年,楊景堯退役後定居臺中,開始經商自謀生計。

  離鄉越久,思鄉之情越濃。殘垣坑洼路,家鄉泥巴香,夜伴妻兒夢,童年兒時伴……一歷歷、一幕幕,如泉涌上心頭,在心緒間無限膨脹。40余載,楊景堯篤信與妻子淑君摯愛情深,在臺期間始終沒有另娶,他時刻期盼著重回故里。

  1989年,66歲的楊景堯終於踏上故土,擁抱著久別的妻子和兒女,喜極而泣。得知父母已經亡故,楊景堯悔恨不已。他想,自己的積蓄本來打算侍奉雙親,父母不在了,通過捐資助學,不也是報答家鄉的養育之恩嗎?自此,他定下了一個“弘文興教,回報桑梓”的計劃。

  1990年,楊景堯出資120萬美元,在後河鎮建起一所中學,佔地82畝,教學樓、辦公樓、圖書室、語音室等一應俱全,可容納1500多名學生。為了回報妻子奉養雙親、撫育子女的懿德,他將學校取名為淑君中學。後來成立高中部實驗班,免費招收家庭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發放生活補助。范紅麗正是畢業于第二屆高中實驗班。

  貧困的孩子在淑君中學可以免費就讀,但是考上大學之後怎麼辦?楊景堯覺得:“我不能不管,不能讓寒門子弟輟學。”

  1995年11月,楊景堯創辦了個人捐資的楊景堯文教基金會,一次性注入200萬元。為了能讓基金會長期運作,他在大陸投資,並將經營利潤連同個人積蓄不斷注入基金會。

  一名學生家庭遭遇不幸,靠著父親蹬三輪車的微薄收入讀書,2002年考上大學後提出了助學申請。基金會工作人員家訪時,卻找不到他家。原來,因為蓋不起房,他們只能在建築工地借宿,居無定所。當工作人員幾經輾轉,在一處工地找到這名學生送上助學金時,他顫抖著手,激動地説不出話來。

  “粗略計算,楊景堯先生累計捐資約1700萬元。”基金會工作人員李曉麗介紹説,基金會成立21年來,惠及1萬多名寒門學子,其中僅資助長葛市的大學生就有600多名,還有近百人考取了碩士、博士。

  如今,年事已高的楊景堯住在長葛市後河鎮後河村的一處“四知之家”宅院裏。“四知”取自東漢名臣楊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老人以此告誡自己,為人要坦蕩、誠實、自律。

  這個安靜的農家小院裝修簡潔、乾淨素雅,只有條幅字畫、滿院叢綠吐露著雅致書香,一如它的主人低調素樸。

  家人想給生活儉樸的老人買些新衣服,他總擺手説道:“老不擇衣。”客人盛飯掉在桌上的米粒,他會悄悄撿進自己的碗裏。

  楊景堯總對子孫們説:“不要依靠我,不要亂花錢,你們要自食其力,要有自己的奮鬥目標。”可是看到村裏、鎮裏有什麼需求,他總是慷慨解囊、盡力資助。

  當地政府為他立碑撰文,把他評為感動人物,楊景堯則説:“都説我捐了很多錢,但我從不記得捐了多少。我只想報答這片土地對我的養育之恩,多少錢都不夠。”

  如今,在家偶爾翻閱學生們的來信,是老人最感欣慰的事。“我雖然年齡大了,但是早期資助過的許多後生已經事業有成,也正以不同方式回饋基金會。有生之年,我想和他們一起把這件事辦好、辦下去。”

[責任編輯:趙苗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