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青少年蘇州感受崑曲之美

2016年08月24日 10:50:00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南京8月23日電(記者劉歡)“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崑曲《牡丹亭》的經典唱詞響起,19歲的臺灣女生劉佳鑫也不禁跟著哼唱了起來。從前存于課本中的湯顯祖名篇,23日在位於蘇州的中國崑曲博物館裏的戲臺上,變得形象生動起來。

  崑曲,也叫昆劇、昆腔,發源於蘇州昆山一帶,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戲曲形式之一,有“百戲之母”之稱。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名錄。

  中華兩岸青少年世遺藝趣營23日走進中國崑曲博物館,現場欣賞了崑曲《牡丹亭》的經典選段《遊園驚夢》。演出結束後,營員還上臺與演員展開交流,學習崑曲唱腔和一些常見的身段招式。

  “你看他們的一舉一動,一個手勢,一個腳步,都是那麼講究。眼波流轉、含情脈脈,把觀眾也帶進了戲裏。”首次在現場欣賞崑曲的劉佳鑫為了觀察細節,特意坐在第一排。她説,從唱詞到服裝,整場演出華麗而又精緻,“讓我領略了中華文化之美。”

  主動上臺向演員“取經”的張煥昕説,儘管自己有舞蹈功底,但是要掌握崑曲的身段招式還是有些費勁。她説,整場演出看下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女演員精美的頭飾和華麗的唱腔。“欣賞像崑曲這樣富有底蘊的戲曲,還是需要提前做功課。只有懂得精髓,才能真正欣賞。”

  《牡丹亭》是中國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湯顯祖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今年是這兩位文學巨匠逝世400週年。劉佳鑫説,對大師最好的紀念,就是將他們的作品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中國崑曲博物館是全國唯一的集崑曲的歷史、文化、藝術于一體,以陳列、展演、保藏、利用、研究為宗旨的專業藝術博物館。

  以“世遺精神 藝趣江南”為主題的中華兩岸青少年世遺藝趣營由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協會主辦,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常熟兩岸書院承辦。藝趣營參加人員約70人,主要包括兩岸婚姻家庭子女、從事兩岸婚姻家庭服務工作人員和兩岸青年志願者等。

  在為期一週的藝趣營中,營員將以“非物質文化遺産”為主線,在畫苑、工作室、泥人博物館等體驗版畫、篆刻、玉雕、核雕等傳統手工技藝;在書軒、博物館、劇院學習世遺課程;在拙政園、森林公園等感受建築與自然的交融之美。

[責任編輯:趙苗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