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廈門民間辦沙龍了解臺青年心聲

2016年02月01日 08:47:00來源:東南網

  東南網2月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楊思萍)昨天下午,一場名為“新臺灣論壇”的民間沙龍會在廈門舉行。它是由一些兩岸微信群友和廈門市兩岸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發起的,論壇宗旨在於反映臺灣青年心聲,增進兩岸新生代互動,以民間交流促進互信。

  昨日,參與論壇的有廈大的老師、臺生,關心臺海問題的研究學者,以及廈門引進的臺灣人才等。大家針對臺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兩岸青年價值觀差異、如何進行交流等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有一位在大陸學醫的臺南青年提出,按規定,拿到大陸的醫學學歷並不能回臺灣當醫生,所以他們只能在大陸謀生,但臺生連跨省考個醫生執照都非常麻煩,他希望大陸能夠有更多政策上的便利。廈大新聞傳播學院陳經超副教授説,他剛到北大讀書的時候,學費是2.5萬元,後來降到1萬多,等到他即將畢業的時候,北大研究生已經是免學費了,“可能我待得夠久,才能看到這個變化,它是個過程”。

  廈大臺研院的博士生陳曉曉説,她的博士論文是關注臺灣青年的兩岸觀,現在有一種聲音説兩岸越交流認同感越差,但根據她的研究表明,交流本身並沒有問題,而是因為從2008年來真正兩岸交流的時間並不長。她認為,兩岸青年還是要繼續深化交流,交流的時候並不要害怕各自有差異,而是要真正面對分歧。像她跟臺灣朋友,可以辯論到臉紅脖子粗,但辯論完大家還可以去唱K,她認為這種交流最有效。

  廈門兩岸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蔡馬勇説,臺灣自大陸分香的媽祖宮廟超過2000座,信眾約佔臺灣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廈門是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橋頭堡,該協會成立的目的,就是要攜手臺灣傳播媽祖慈悲為懷的大愛精神,共同推動兩岸媽祖文化進一步深化交流,激發兩岸民眾一家親的意識,促進兩岸關係的和諧與發展。

  臺灣問題學者尤小波認為,對於兩岸的現實尤其臺灣的問題應以平常心對待,對於兩岸青年的不同認知應多些包容心,對於兩岸的未來應充滿開放的思維。談到惠臺政策,他指出,要加大政策的宣傳與解讀,凝聚兩岸更多共識,推動對臺政策普惠性,促進惠臺政策的落地,真正落實到“三中一青”的群體,落實兩岸一家親的理念。

[責任編輯:李瑞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