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通訊:分離66年“盛唐之器”跨越海峽重團聚

2016年01月20日 09:36: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鄭州1月20日電 題:分離66年“盛唐之器”跨越海峽重團聚

  中新社記者 李貴剛

  以黃、綠、白三色為主的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種陶器。如今這個“絲綢之路”的見證者,成為了兩岸文物交流的紐帶。

  “不久前,66年來第一次在臺灣團圓;今天,66年來第一次在大陸團圓。”臺北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19日在河南鄭州舉行的“盛世風華——兩岸唐三彩交流展”上如是説。

  張譽騰所説的“66年第一次在臺灣團圓”,指的是2015年12月海峽兩岸聯手在臺灣舉辦了“盛世風華——洛陽唐三彩特展”。彼時,兩岸文博機構分別拿出60件唐三彩參展。

  今次“兩岸唐三彩交流展”便是張譽騰所説的“66年來第一次在大陸團圓”。主辦方稱,這是66年來,兩岸南遷文物首度在大陸聚首,也是海峽兩岸在文物展覽交流上實現的突破。

  光陰荏苒,兩岸的唐三彩分離已逾一甲子。雖歷經磨難,但釉色依然鮮艷,靜靜地述説著大唐盛世的繁華迤邐,而其所經歷的那段遷徙故事卻鮮為人知。

  20世紀20年代,修建隴海鐵路洛陽段時出土了一批唐三彩,釉色鮮艷,造型生動。

  在是次展覽上,臺北歷史博物館攜館藏10件(組)三彩器參展;河南博物院等亦選取了一批洛陽出土的三彩器共同展出。

  河南博物院院長田凱介紹,這批唐三彩最初于1928年前後入藏河南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前身),後因抗日戰爭爆發,與當時河南博物館的其他文物一起走上了漫漫南遷路。

  在該展覽中,主辦方還專門展出了1937年河南博物館館藏文物南遷時所用外包裝箱。但見,古樸的箱子上依稀可見當時的封條、標簽和編號。

  “這都是歷史的見證。”田凱説,1949年,部分南遷文物運至臺灣,從此,這些盛唐之器便“兄弟”分離,隔海相望。

  “由於戰亂,唐三彩文物分隔兩地。”張譽騰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也表示,1949年,38箱河南古物從重慶輾轉到臺灣,並於1955年入藏臺北歷史博物館。

  如今,經多方努力,分離66年的三彩器跨越海峽得以重新團圓。

  值得一提的是,臺北歷史博物館來大陸展出的三彩器中,三彩鎮墓獸、三彩天王俑、三彩文官俑、三彩胡人俑、黃釉駱駝5件宙字號曾是河南博物館館藏。

  河南博物館原館長任常仲介紹,1936年9月出版的《河南博物館館刊》第三集所載《庋藏陶器清冊》記錄,當時河南博物館館藏陶器以宙字號為編。此清冊載錄的“宙字七二號三彩武人”即為本次展覽中現藏于臺北歷史博物館的三彩天王俑。

  對於此次分離66年文物跨越海峽重聚首,兩岸均給予高度評價。

  “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值得兩岸深深回憶。”張譽騰稱,這次兩岸南遷文物大陸團圓,為兩岸文物交流打開了一扇窗,希望類似活動將來能夠在此基礎上陸陸續續展開。

  田凱稱,此次展覽跨越了兩岸文物交流的一個門檻,同時也開啟了兩岸文物交流新領域,這不僅僅是文物本身的跨越交流,更是兩岸民眾心靈的跨越、精神的跨越和情感的跨越。(完)

[責任編輯:李瑞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