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浙臺農業十年:花美果甜茗香融兩岸人民濃濃情

2015年12月22日 07:16: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12月21日電 (記者 謝盼盼 實習生 李晨虓)“出來就是一種機會,如果我沒有來到浙江,那我現在還是臺灣山裏的一個普通茶農。”在一年一度的浙江農業博覽會上,臺灣天嶺茗茶負責人林珀湘不無感慨地跟記者説道。

  2006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會見來訪的臺灣企業考察團時,向臺灣企業家發出邀請,歡迎他們來浙江考察。正是在2006年,臺灣農業開始參展浙江省農博會。如今,農博會裏,臺灣農民已是常客,而農博會成為臺灣農産品走進浙江的一種最直接方式。

  十年來,在政府的推動下,浙臺農業合作成果豐碩,除了浙江省農博會常設臺灣展區外,每年杭州、溫州、麗水、嘉興等地也有類似的臺灣農産品的展銷。另外,溫州蒼南、臺州仙居和寧波慈溪被批復同意設立臺灣農民創業園,湖州吳興、嘉興秀洲、衢州衢江和麗水慶元等成為一批省級浙臺農業合作示範基地。數據顯示僅2014年,臺灣農創客在浙江的投資額就超過3500萬美元。

  迎進來的同時,浙江省委、省政府歷任領導也多次赴臺考察農業。趙洪祝、夏寶龍、呂祖善、李強、王輝忠等均赴臺灣考察交流,臺灣農業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

  兩地農業的你來我往,不僅讓農民增收,也讓兩地農業深度融合發展。更讓人樂見的是,浙臺兩地在農業的碰撞中,迸發出濃濃情誼。

  浙江農博會與臺灣農業者的十年緣

  備上一壺好茶再加上幾隻精緻的杯子,來自臺灣南投縣的林珀湘在浙江農博會臺灣展區裏靜靜地等待著浙江老朋友們。在臺灣展區裏,林珀湘一坐就是十年。十年來,林珀湘以茶會友,把臺灣的茶葉帶到浙江銷售,也在浙江結交了一大批朋友。

  由浙江省政府主辦的浙江農博會經過多年發展,已成民眾每年必逛的一次盛會。在這場萬人參與的PARTY中,臺灣農産品已出席十年,並成為盛會中的明星。

  林珀湘來自臺灣南投的一個小鎮,回頭看來浙銷售農産品的十年路,林珀湘感嘆道,“如果沒有這些機會,我還是山裏的茶農。”如今,借道浙江,林珀湘帶著她的茶葉打開了大陸市場,“現在通過微信手機就可以做生意。”林珀湘説。

  十年的發展,南投的茶葉已經在杭州市場廣為接受。

  “你要幾袋?”臺灣南投水裏生態休閒農場場長陳駿霖這次備了約一噸半的臺灣特色水果來浙江。然而十年前首次來大陸參展時,他只敢帶五百公斤水果。

  “我一直有個夢想,希望把産品賣到大陸去,如果沒有浙江農博會,夢想就真的僅是個夢想。”十年前陳駿霖與大陸沒有任何貿易關係,十年後,他在大陸擁有較大市場,隨著水果訂單量的增加,也給他帶來更多收入。

  每一年的農博會僅是個平臺,臺灣農民更看重的是通過這個平臺積累起來的訂單量,農博會成為臺灣農民“借力”打開大陸市場的大門。

  “收入沒增收,誰願意來呢?”林珀湘告訴記者,第一年來時,5天農博會營收約為2萬,現在已達10萬,“這還未算上,在農博會期間建立起來的顧客發來的訂單金額。”

  28歲的臺灣茶二代臺灣禪之露茶業有限公司的林展瑋每次來浙江市場展銷時,總會精心帶上自家好茶葉。對他而言,以前茶葉是以島上銷售為主,如今浙江還是個大市場,亦是增加創收的好市場。

  臺灣南投縣農會供銷部主任陳秋良表示,之前農民的收入主要來自於臺灣島內市場,利潤薄,通過農博會,打開了臺灣農民對大陸銷量的市場,臺灣農産品銷售量也隨之提高,銷售面也更廣。

  浙江省臺辦經濟處處長周晁利表示,浙江除了農博會外,也著力引導各市縣開展類似的活動,杭州、麗水、溫州、嘉興等地均針對臺灣農産品進行過展銷。“農博會十年,(臺灣農産品)光從面上的交易來説,就有幾千萬,加上全省其他的農業參展活動,金額超過一億。”周晁利如是説。

  臺灣農業根扎錢塘江岸 臺農創客遍佈浙江大地

  “我和家人在臺灣雲林種了30多年蝴蝶蘭,5年前開始引進60多個品種在浙江落戶。”

  “我們和浙江企業合作,去年,僅紅心火龍果苗,就賣出了4萬株。”這些聲音,來自活躍在浙江田野上的臺灣農創客們。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臺灣農人,帶著家鄉的美味,來到浙江耕耘。在浙江人的菜籃子裏,來自臺灣的美味還真不少,像山苦瓜、黃秋葵、洋香瓜、棱角絲瓜、翠綠苦瓜等新奇的蔬菜品種,都是臺灣同胞引進或試種的。

  多年來,浙江省委省政府與臺灣農業加大交流合作,多位省領導赴臺都會考察臺灣農業。在他們積極推動下,浙江省對臺農業不斷發展完善。

  2007年4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趙洪祝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一行時,提出希望有更多的臺灣朋友來浙江觀光旅遊和投資興業,共同推進兩地經濟文化交流和擴大人員往來,促進兩岸關係朝著和平穩定方向發展。

  浙江省委副書記王輝忠也提出,深化浙臺經貿合作,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三位一體”新型農業合作體系。

  積極推動下出良效,如今,浙臺農業合作基地已然遍佈浙江不少地市。

  浙江從2009年7月向農業部、國臺辦申報設立臺灣農民創業園。2009年11月和2010年5月,農業部、國臺辦先後分別批復同意在浙江溫州蒼南、臺州仙居和寧波慈溪設立臺灣農民創業園。

  與此同時,浙江省農業廳會同浙江省臺辦于2010年2月和11月,分別確定湖州吳興、衢州衢江、嘉興秀洲和麗水慶元為省級臺灣農民創業園。

  數據顯示,以上7家臺灣農民創業園規劃面積139.0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55.36平方公里。而7家帶來的經濟效益卻十分可觀。據統計,僅2014年,臺灣農創客在浙江的投資額就超過3500萬美元。

  在臺灣雲林,吳宗哲和父輩已經種植30多年蝴蝶蘭。5年前,為了開闢新市場,吳宗哲帶著60多個品種的蝴蝶蘭,在浙江落戶,建立1.25萬平方米的蝴蝶蘭育種基地。

  “現在每年,浙江基地能出産120-150萬株花苗,過去主要出口日韓和歐洲,這些年,本地市場消費越來越旺。”吳宗哲説。

  和蝴蝶蘭一樣本地化的,還有臺灣中華鱉和臺灣青石斑魚。今年,臺灣“漁總會”和浙江簽訂了一系列合作協議,把臺灣青石斑魚批量引進到浙江市場,將臺灣甲魚深加工的技術和浙江龜鱉養殖行業對接。

  2014年,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還專門赴臺灣石斑魚産業化合作示範基地考察調研,對“提供養殖基地、收回養殖産品、漁民利益最大化”的靈活經營方式給予了充分讚許,並對正在形成的百餘名臺灣漁業專家和養殖聚集的特色漁業寄予厚望。

  浙臺兩地的農業合作熱潮一浪高過一浪,農業合作成果可謂豐碩。

  浙江省農業廳外經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到2015年9月底,浙江省7家臺創園累計引進44個臺(外)資項目,總投資8.66億美元和23.62億元。

  浙江農業合作還需深化發展,該負責人建言獻策道,“接下來,還要加強對臺創園項目建設的管理和指導,實施項目投資登記、簽約項目和設施投入季報制度,完善園區或重大項目聯繫點機制,並建立健全臺創園建設與發展考評機制。”

  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曉雲認為,浙臺兩地農業合作,給臺灣農産品進入大陸提供了渠道,更是進一步促進浙江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和臺灣當地農協、農會的關係。

  浙臺兩地農業優勢碰撞 小小農産品濃濃兩岸情

  無盡的花海延伸,多種項目設施讓人眼花繚亂……記者走進地處浙江溫州蒼南的日月潭農莊,感受到與傳統農業不同的氣氛,該農莊引用了其休閒觀光的建設理念。

  女臺商呂如仙的日月潭農莊遇上蒼南,牽出的是一段海峽兩岸共同發展精緻農業的“良緣”。如今,這座精緻的生態農莊已成為臺灣農民創業園設立地浙江蒼南對臺經貿合作的一個“樣本”。

  “我們的農業種植方式一直保持著農耕時代的小農意識,而臺灣的現代精緻農業能夠激活當地種植業的活力,符合産業規劃和今後發展方向。”溫州市政協副主席、蒼南縣委書記黃壽龍如此評價。

  如果説,發展精品農業是浙江大勢所趨,那麼,臺灣先進的農業管理技術對浙江則頗具吸引力。

  浙江省長李強表示,臺灣農業以精緻農業為特點,“自從上次去過臺灣後,我一直在想,浙江農業要怎麼樣才能更好借鑒臺灣的經驗。”

  借鑒臺灣農業,浙江也正在大跨步進行。目前溫州市已擁有臺灣農民創業園、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和合作基地、浙臺(蒼南)經貿合作區等合作平臺。在嘉興,一個佔地12650畝,以臺灣模式打造的全生態、高科技的有機農業園區已經誕生。此外,臺灣農業家還攜手嘉興農民生産有機農産品:通過豆漿澆灌出高價甜瓜。

  一個小小的臺灣蜜柑,一盒臺灣本土的茶葉……看似小小的農産品,卻敲開了兩地農業和農民交流的大門,將兩地人民的感情拉得更近。

  天臺縣石梁鎮石梁村等5個村的村民不會忘記,正是在當年浙臺農村基層交流座談會暨臺灣水果採購簽約儀式上,他們與高雄縣的5個村結為友好村坊,共同發展現代農業。

  每每來浙江,這裡的農産品總是讓林珀湘眼前一亮,“我喜歡浙江,在推銷自己産品的同時,還喜歡買浙江的農産品。”

  陳秋良也有此感,他告訴記者,很多臺灣參展攤位都有自己的老客戶,每年與攤位農民見面,就如同舊友重逢。

  他還向記者舉例説,有很多商戶在參加展會後,去臺灣考察,去産地了解深加工,現在兩岸農戶之間已形成對接。“農博會首日就有一家蕭山做火龍果的企業,我們邀請他們去南投考察,第二天就出發了。”

  兩地農民良好交流下,陳秋良也有了自己的構思,“我們想組織一個研習團,讓浙江農戶直接來臺灣與當地農戶交流,進行技術培訓。”

  胡曉雲認為,在浙臺兩地的農業合作,對浙江農民而言,可以有機會從包裝、展臺佈置、行銷方式等各個方面了解臺灣農産品品牌打造方式。對臺灣農民而言,兩地的農業合作帶給他們增收是顯而易見。

  在對浙臺農業交流的建議中,胡曉雲表示,浙江學習臺灣經驗不應僅限于農業領域,農業合作也可帶動文創産業發展,“我們農産文創人員普遍缺乏跨界意識,在文創産業帶動農業發展上,臺灣值得浙江學習。”

  周晁利認為,浙江有和臺灣交流的基礎,兩地農業互補性強,“兩地地形相似,人多,山多,耕地少,比起以色列、日本農業,臺灣農業更加‘可看可學’。目前,福建、浙江、海南、山東等地先後設立的9個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29個臺灣農民創業園,成為兩岸農業重點合作區域。”

  回首2006年到2015年這十年,不僅是促進臺灣農民增收的十年,更是浙臺兩地農業大發展的飛躍期。這十年,是浙臺兩地農業快速發展、融合提升的十年,兩地民眾的交流更全面深入、合作更緊密,農業交流使基層民眾情感交流更真切,受益更明顯,心靈更契合,體現兩岸一家人的認同與親情。(完)

[責任編輯:雍紫薇]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