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促成兩岸青年一家親?

2015年12月18日 10:29: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有專家擔心臺灣青年對中華文化不夠認同,但這就像某些臺灣青年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一樣,屬於政治問題而非文化認同問題。所以與其在臺灣青年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的現實中,無謂地糾結臺灣青年是否認同中華文化,不如探討如何在中華文化復興的過程中,構建兩岸一家親認同的真問題。

  隨著兩岸青年交流日漸頻繁,筆者發現臺灣青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並非如部分專家所擔心的那樣排斥與陌生,而是已根深蒂固無法取代。他們還將中華文化在生活實踐中發揚光大,散播四海。

  比如,具有中華地方特色的臺灣小吃、電音三太子和野臺戲文化,都已在臺灣青年的生活中得到實踐,國外包括“探索”在內的電視頻道以及旅遊雜誌,都樂意來臺灣體驗與記錄。臺灣青年由此不僅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還能得到小確幸的工作機會。

  關於如何在中華文化復興的過程中,促成兩岸青年一家親,筆者有如下建議。

  首先,在兩岸青年的交流上,應該秉持一家人不説兩家話的原則。讓兩岸青年從關乎切身利益的議題,再到中華文化復興的問題,開誠佈公地表達看法,並收穫共識與默契。這種一家人不説兩家話的思維,能讓許多關於兩岸關係的謠言不攻自破,兩岸同胞由此變成“謠言終結者”。

  其次,推動兩岸青年廣泛參與中華文化的傳播。讓兩岸青年用自己的方式參與推廣中華文化的工作,尤其鼓勵就家鄉的在地文化進行交流,讓他們感受到中華文化與家鄉文化距離並不遠,使兩岸同胞擁有相互溝通的文化語言。

  同時,不應低估兩岸青年對中華文化的熱情,不能僅認為在校學習“高大上”的文化課程才是參與中華文化復興,從而使他們與文化復興工作有了距離。應該用開放的態度,鼓勵兩岸青年一起參與中華文化復興工作,即便是推廣承載自己家鄉文化的美食,對於中華文化復興來説,也已是全民性的努力。

  再者,大陸可以在招收臺生來高校就讀時,傚法美國、加拿大等國免費“高校先修班”制度,讓他們在學習高校專業課的前一年,免費選修任意3門關於大陸政治、法律、歷史、地理、文化、高校漢語等方面的課程,使他們從課堂中學得原汁原味的大陸基礎教育內容。此外,以學分鼓勵的方式,讓他們深入參與大陸社會工作與公益活動,以利於他們深入了解大陸。

  總之,臺灣青年並沒有排斥中華文化的問題,更不缺乏復興中華文化的熱情。在關注兩岸青年參與文化復興的問題時,應通過呼籲廣泛參與,讓他們對此産生親切感、消除距離感;再用“一家人不説兩家話”的方式以及與教育招生制度,來為兩岸青年的溝通增添默契與共識,由此促成兩岸青年一家親。

  (作者王裕慶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臺生)

[責任編輯:李瑞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