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峽兩岸同胞貴陽共憶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創始人林可勝

2015年12月18日 07:38:00來源:中國新聞網

海峽兩岸同胞貴陽共憶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創始人林可勝

  圖為海峽兩岸同胞共同紀念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創始人林可勝座談會現場。 楊茜 攝

  圖為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貴陽 圖雲關舊址。 李婧 攝

  中新網貴陽12月17日電 (記者 楊茜)“這是博愛救助的精神,是高尚的人道主義理想。我們要記住林可勝教授和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為中華民族解放做出的貢獻。”17日,海峽兩岸同胞匯集貴州省會貴陽市,紀念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創始人林可勝,展望兩岸美好前景。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70週年,來自海峽兩岸的同胞在貴陽共同紀念組建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參與中國軍隊抗日第一線醫療救援工作的林可勝。

  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由中國著名的生理學家、醫學家、教育家,“中國生命科學之父”林可勝創設組建,他放棄優越的生活條件,到抗日前線參與第一線的醫療救援工作。以“救死扶傷、博愛恤兵”為宗旨,本著人道主義的理想,對所有的抗日部隊,不分貧富階級、不分官階級別、不分國共、一視同仁,一併支援。

  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説,海峽兩岸共同紀念林可勝教授,是希望發揚他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兩岸同胞放下心中的分歧,本著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大局,共同建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構架,為中華民族美好前景多做貢獻。

  19世紀80年代,紅十字運動經由臺灣傳入中國大陸,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以救助傷兵和難民為宗旨的紅十字活動,也是發生在與臺灣命運相關的甲午戰爭之中。1939年初,由於戰時連連失利,使得在漢口成立不久的中國紅十會救護總隊,經長沙、祁陽遷至貴陽圖雲關。1939年至1945年間,貴陽圖雲關是中國抗戰醫療救護的指揮中心。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在此訓練了3000多名戰場救護員,其週邊醫療救護隊累計訓練了2萬多名戰場救護員,匯集了一大批中國最優秀的醫學專家進行醫療教學工作,吸引許多國際人士來華參與醫療工作,建立起全國性的醫療救護體系。

  臺灣紅十字組織前會長、海峽交流基金會首任秘書長陳長文説:“來到貴陽,更加深刻體會到當年林可勝先生無私的奉獻和平等的態度,作為後人的我們在今天更要以兩岸同胞一家親,共存共榮,共同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為目標。”

  海協會副會長葉克東指出,林可勝教授擔任救護總隊長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既是連結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歷史記憶的一座橋梁,也是當今兩岸交流的重要平臺。兩岸紅十字組織交流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尋親轉信、人道主義救援、生命救助培訓、民間溝通交流、社區公益事業等,兩岸紅十字組織的交流合作,也是兩岸民間大交流的精彩剪影。

  “大陸和臺灣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兩岸同胞的命運從來都是緊緊連在一起,70年前共同抵禦外敵入侵,協同抗敵救國,如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臺灣同胞更不應缺席。”葉克東説。(完)

[責任編輯:李瑞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