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寫真:以“鄉下”為傲的宜蘭人

2015年12月09日 06:57: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宜蘭12月8日電 題:以“鄉下”為傲的宜蘭人

  中新社記者 賈靖峰 陳小願

  “莊腳來到啊……噯唷臺北市,看著燈光啊……閃仔閃熾,頭生疏啊,無地去……”

  林秋芳饒有興致地唱起民歌《丟丟銅仔》,這首頗具鄉土氣息的“宜蘭調”在當地家喻戶曉,唱的是深山中的宜蘭人從前要去一趟60公里外的臺北市有多麼不容易。直到2006年,全長12.9公里的臺灣第一長隧“雪山隧道”連通北宜高速公路後,兩地原本週折的旅程縮短為1小時,為這片毗鄰太平洋的青山綠水注入現代都市活力。

  “人客(即客人,為閩南語中保留的古漢語構詞。)來坐!”面對現代經濟文化涌入,這一聲親切的招呼,保留著宜蘭人的熱情好客。大陸記者赴宜蘭採訪恰逢當地文創展,來自縣文化局的林秋芳熱心介紹了整個展廳數十把“宜蘭椅”。宜蘭椅設計大賽已舉辦3屆,展出作品數百件,設計者還在椅中加入文創元素,打造宜蘭“名片”。

  《丟丟銅仔》開篇便唱“莊腳”,意思是“鄉下人”。如同歌中所唱,宜蘭人喜歡自稱“鄉下人”,帶著幾分自信。的確,當地至今保持著鄉民社會的特徵,大家族共居一鄉,沾親帶故,好山好水、雞犬相聞。

  上世紀90年代,臺灣經濟騰飛期,宜蘭的鄉民亦經歷了高速發展、現代生活對傳統的衝擊,但此間百姓自發保留了農耕社會的文化遺産並引以為傲。記者訪問的二結鄉曾是宜蘭乃至臺灣北部地區的糧倉樞紐,至今保留著農耕古跡“二結穀倉”及“二結王公廟”。當地文化資産守護志工林奠鴻講述,1990年代,上千鄉民自發將舊王公廟搬移,並保存了面臨拆除的穀倉。

  林奠鴻説:“我們對文化遺産也沒有概念,不懂雕梁畫棟、歷史建築;當時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我們生在此、長在此,對舊有的生活空間有很深的感情、很多共同的記憶。保存舊有空間,就是保存我們對莊頭的感情,保持人與人、人與這片土地的關係”。

  “王公很靈驗,王公會吃糕”,這則流傳在鄉里的俗諺,講的是信徒供奉給王公廟的糕點;一天祭拜結束,供品成了桌案下孩子們的零食,信徒們還會誤認“王公很靈驗”。“這就是我們大部分鄉民兒時共同記憶”,一位本鄉志工説。

  宜蘭街市並不繁華,小城臨海一側的沼澤地帶卻矗立一座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建築——縣立蘭陽博物館。它像一座大樓傾斜著沉沒在沼澤中,內部通體透明,設計充滿現代感。從樓內遠眺太平洋方向,可見龜山島,另一側是宜蘭鄉民怡然自得的生活。

  博物館解説員孟紋,細緻地講解宜蘭少數民族、漢人遷徙、日據時期的歷史。孟紋説,她是地道宜蘭人,大學畢業後毫不猶豫地從臺北回到家鄉,做講解員的同時,也在研究父輩保存的不少古老儀式。

  “你不必奇怪,很多宜蘭人都像我一樣,珍惜這裡的歷史。”她説。(完)

[責任編輯:馬一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