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對陸資開放整合電路設計産業刻不容緩

2015年12月08日 07:34:00來源:法制網-法制日報

  原標題:臺對陸資開放整合電路設計産業刻不容緩

  □ 王敏

  近日,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赴臺訪問,公開喊話希望臺灣當局給陸資鬆綁。臺灣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鄧振中也回應稱希望在任期內開放陸資赴臺參股IC設計産業(整合電路或半導體設計産業),但也提出“技術不會被不當移轉、陸資不能竊取商業機密、不會發生不當挖角、避免造成廠商外移”等4大配套措施。這顯示馬英九當局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的意願雖仍較強,但面對島內的壓力,仍無法大開大闔地開放陸資入島。

  當前,兩岸關係正處於重要節點上,兩岸産業競爭性也日益增強。臺灣當局唯有加快對陸資開放進程,促成兩岸産業更深度融合,才能避免半導體重蹈面板業的覆轍。

  歧視性政策導致陸資赴臺難

  自2009年6月臺灣當局開放陸資入島以來,赴臺投資陸資從無到有,逐漸增多,但總體看陸資赴臺投資規模仍十分有限,與臺灣對大陸上千億美元的投資規模相去甚遠。據臺灣“投審會”統計,截至2015年7月,赴臺陸資累計約697件,金額僅約12.72億美元。産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臺灣當局對陸資始終採取歧視性的政策。

  首先,陸資所獲待遇遠不如僑外投資。與對僑外投資以負面表列開放方式所不同的是,臺灣當局對陸企開放採取“正面表列方式”。臺灣當局對陸資開放秉持所謂“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先緊後松、循序漸進、先有成果、再行擴大”及“優勢互補,完整配套”等原則,期望達到“利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的政策目標。

  在具體開放措施上,臺灣當局對陸資採取所謂“正面表列”的方式,截至2015年底已先後開放3波陸資入島(製造業204項,服務業161項,公共建設業43項),總開放比例約67%。

  從臺灣當局開放領域看,對陸企開放以製造業為主(製造業開放比例達97%),服務業(開放比例約51%)和公共建設業(開放比例約51%)開放程度相對較低。事實上,目前臺灣已經是服務業佔主體的後工業化社會,製造業利潤空間有限,競爭也較為充分,因而導致對陸資的吸引力不足。與陸資不同的是,臺灣當局對僑外資本採取“負面表列”方式,禁止或限制開放項目數不超過40項,開放比例超過96%。

  其次,臺灣當局對陸資在一些核心産業和企業管理權控制等方面設置障礙,使得不少陸企投資積極性受到極大打擊。同時,臺灣當局在“開大門”的同時,許多配套政策並未同步跟進,導致“大門開,但小門、玻璃門、彈簧門存在”的現象較為普遍,造成臺灣當局的一些開放措施的“象徵性”遠大於“實質性”。

  此外,臺灣當局還通過各種方式對陸企展開定期或不定期的審查,使一些企業備受困擾。

  限制措施加劇産業發展困境

  從表面上看,臺灣當局對部分所謂核心産業及經營控制權等方面的限制維持住了臺灣的産業優勢,但臺灣當局這種“自捆手腳”的做法,不僅嚴重影響兩岸産業的深度合作,還造成臺灣産業無法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劇臺灣的産業發展困境。

  首先,臺灣當局的限制並不能影響大陸産業升級。臺灣當局限制陸資的一個重要藉口在於保持臺灣産業相較于大陸的優勢地位,如過去臺灣當局開放面板業赴大陸總要遵循所謂“N-1”原則,但實際上大陸作為新興的發展中大國,與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廣泛展開産業合作。韓國等臺灣的主要競爭對手積極推動與大陸合作,導致大陸仍能實現自身産業升級,並提升韓國産品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力,從而進一步影響臺灣企業在大陸經營發展。

  其次,兩岸産業競爭性日益增強,若臺灣當局繼續在半導體等核心産業上限制陸資,可能進一步削弱臺灣半導體目前的優勢地位。過去由於臺灣對兩岸面板業的投資採取限制措施,導致兩岸面板業未有效深度合作,造成大陸面板業崛起,對臺灣面板業産生很大的壓力。半導體産業是臺灣核心産業之一,而目前大陸也正大力推動半導體産業發展,2014年出臺“國家整合電路産業發展推進綱要”,擬投資1200億元的産業投資基金,引發島內半導體等業者的高度憂慮。島內恐懼大陸産業激烈競爭,要求兩岸加強産業合理分工佈局的聲音也空前增強。若臺灣還未汲取面板業的教訓,很可能會重蹈覆轍。

  當前,臺灣經濟面臨著新的發展困境,2015年經濟增長“保1”難度很高。從産業與經濟發展規律看,時與勢都不在臺灣這邊,自我設限、固步自封只會進一步加劇臺灣經濟發展困境。臺灣當局應摒棄對陸資的成見,從臺灣經濟大局出發,加快開放陸資入島進程,在IC設計等核心産業開放上有更大的勇氣和魄力,否則,臺灣産業邊緣化危機將進一步加深。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馬一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