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胞“夢回宋朝”尋朱熹 探訪朱子故里五夫鎮

2015年11月16日 06:57: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武夷山11月15日電 (林玲)“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15日,在福建武夷山五夫鎮的朱子廣場上,一群身著宋代衣服的小書童們正手拿《朱子家訓》認真朗讀。伴隨著聲聲入耳的讀書聲,第六屆海峽兩岸朱子文化節拉開帷幕,同時也為前來參加朱子文化街的臺胞們開啟了探訪朱子故里、重走朱子之路的旅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朱子理學作為儒學思想,構築了中國宋代至清代一直處於統治地位的思想理論,代表具有普遍意義的傳統民族精神,影響遠及東亞和歐美諸國。朱熹長居武夷期間,朱子理學在此衍播,亦曾留下48座書院、故居等文化遺存。

  此次舉辦的海峽兩岸朱子文化節,吸引了許多臺灣同胞以及知名學者前來一睹朱子故里的風采。

  “行走在五夫鎮,不僅能感受到當地的人文氣息,更能體驗到回到宋朝的感受,親自到朱熹曾經生活、修學的地方去走一走,對我來説意義非凡。”海峽兩岸朱子交流協會首席顧問黃翠文一邊欣賞著五夫鎮中的興賢古街,一邊對記者表示。

  五夫鎮裏中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莫過於興賢古街。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裏時,即具雛形。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舖商肆密布,名人學者雲集。興賢古街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跡,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如今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他們延續著這條古街的歷史,生生不息。

  “走,奶奶帶你去興賢書院去玩!”年近60的陳阿姨是地地道道的五夫鎮人,而她的小孫子今年才5歲,最喜歡去的便是當年朱熹講學授徒的地方——興賢書院。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興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説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倣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

  “興賢書院是我最喜歡的地方,書院內的氛圍和陳設似乎讓我看到了朱熹站在講臺上,對對著弟子們講課時的情景。”黃翠文興奮的對記者説。作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産,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書院門樓屋檐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與黃翠文不同的是,臺灣朱子學研究協會理事長潘朝陽教授卻更偏愛朱熹生活教學的地方——紫陽樓。

  紫陽樓位於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傳説,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從15歲起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遷居建陽為止,住了近50年。“我覺得,想要了解朱子文化,就要了解朱熹這個人。沒有什麼地方比紫陽樓更能貼近朱熹的生活了。”潘朝陽教授笑著對記者説。

  “對於兩岸人民來説,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相信通過朱子文化的交流,會讓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更加精彩。”潘朝陽對記者表示,11月7日舉行的“習馬會”讓兩岸人民的心靠的更近了,也讓我們更願意來到大陸進行各種方面的交流。相信這次的朱子文化節一定能夠圓滿成功。(完)

[責任編輯:李瑞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