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義勇隊在龍岩"歷史陳列展開展 老隊員重走抗戰路

2015年10月23日 07:10:00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義勇隊在龍岩”歷史陳列展開展老隊員重走抗戰路

  圖為臺灣義勇隊少年團團員曾東升在展板的合影照片中一眼就認出自己。 張金川 攝

  圖為重走臺灣義勇隊抗戰路活動。 張金川 攝

圖為臺灣義勇隊少年團團員曾東升和龍岩市副市長郭麗珍共同為臺灣義勇隊隊部舊址揭牌。 張金川 攝

  圖為臺灣義勇隊少年團團員曾東升和龍岩市副市長郭麗珍共同為臺灣義勇隊隊部舊址揭牌。 張金川 攝

  中新網龍岩10月22日電 (張金川)22日,“臺灣義勇隊在龍岩”歷史陳列展在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東城街道連氏宗祠(臺灣義勇隊隊部舊址)舉行開展儀式。來自臺北市的臺灣義勇隊少年團團員曾東升、郭輔義及臺灣義勇隊隊長李友邦將軍之子李力群、李建群及其他隊員親屬和來自浙江金華的代表及部分在大陸的臺灣義勇隊隊員後人代參加活動。

  “當時我才15歲,今天我回來啦。”時隔70年,曾東升自從抗戰勝利離開龍岩去臺灣後第一次回來,面對著新羅區連氏宗祠“臺灣義勇隊在龍岩”歷史陳列展展板上的合影,一眼就認出自己。

  據曾東升介紹説,9月3日,他到北京觀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活動,也是遇到70年沒見面的老戰友,心情特別激動,“只要我們健康長壽,一定還要回來。”

  臺灣義勇隊作為抗戰期間由在大陸的臺胞組織起來的人數最多的、有正規軍編制的抗日團體,1939年2月在浙江金華成立。臺灣抗日愛國將領李友邦率領這支隊伍以“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為口號,在浙江、福建等地進行長期艱苦的鬥爭。

  1942年5月,“浙贛戰役”爆發,李友邦率臺灣義勇隊從金華撤退,經過四個多月的長途跋涉,于10月中旬進入龍岩。設隊部于龍岩縣(今新羅區)東門外中山東路的連氏宗祠,李友邦和妻子嚴秀峰住在社興一位蘇姓居民宅內。轉入龍岩後,部隊人數增加,於是擴大為“臺灣義勇總隊”,李友邦受銜中將總隊長。

  當年連氏宗祠前挂有“中央直屬臺灣義勇總隊”的招牌,旁設有宣傳欄,畫有抗日題材漫畫。李友邦進駐龍岩後,將隊伍整編成三個區隊、九個分隊,另附設有“臺灣少年團”,總人數達381人。

  “臺灣義勇隊在龍岩歷史陳列展”收集大量圖片、文字資料,記載了海峽兩岸同胞共同抗戰的光輝歷史,融入了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真摯情感,再現了那段光輝而艱辛的烽火歲月,謳歌了兩岸人民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和氣壯山河的民族氣節。

  “先父認為欲救臺灣應先救中國,欲求臺灣民族革命運動的成功,需先爭取抗戰的勝利,他還號召全國各地的臺胞共同參加祖國民族抗日戰爭的救亡運動。”義勇隊家屬代表、李友邦之子李力群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國破家亡的年代,臺灣同胞背井離鄉堅持抗戰,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存亡。

  “臺灣義勇隊的抗日鬥爭是偉大的全民族抗戰的組成部份,是兩岸同胞同生死共患難的光輝歷史。”李力群表示,祭奠先人是讓我們真正體會到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真摯情感,弘揚先人精神,促進兩岸交流和平發展。

  新羅區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符維健認為,臺灣義勇隊在宣傳鼓動、對敵政治工作、戰地醫療、武裝鬥爭等方面卓有貢獻,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和臺灣光復事業發揮了特殊作用,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臺灣義勇隊七年抗戰,三年時間依託龍岩,活動遍及城鄉。當天,記者和參加本次活動的代表們一起先後來到臺灣義勇隊隊部舊址連氏宗祠、李友邦將軍舊居蘇厝,以及義勇隊題過字的龍硿洞,尋訪他們的足跡。(完)

[責任編輯:雍紫薇]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