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陸記者看臺灣 感受“小而確實的幸福”(圖)

2015年09月21日 06:50:00來源:北京晚報

大陸記者看臺灣感受“小而確實的幸福”(圖)

  臺北街頭修自行車的父子

  臺北街頭的一對夫妻

  行走匆匆的上班族,不忘到街邊小店叫一杯咖啡或鮮榨果汁或奶茶,捧在手上邊走邊飲,此乃“小確幸”的“標配”;一年365天,島內的法定假期多達116天,媒體直呼“小確幸”;有人乾脆在信義商圈裏開一家“曉確幸”的咖啡屋,坐在露臺上喝著衣索比亞的野姜花,看衣著光鮮的男女來來往往……

  在臺灣,小而確實的幸福被稱作“小確幸”,真可謂看得見,摸得著。

  計程車司機的“小確幸”

  上計程車,報出目的地,司機轉過頭來笑著問:“是要去吃母親節大餐呀?”

  我回答:“哪有這麼好的福氣,是去赴一個採訪對象的約。”

  倒是司機的問題提醒了我,馬上就是母親節了,一定要給遠在老家的母親發個祝福。匆匆微信寫完,隨口和30來歲的司機聊起來:你怎麼不回家和母親一起吃晚飯?

  “要掙錢!”司機通過後視鏡看了我一眼。

  “掙多少是夠呀?”我好像在問他,又好像在問自己。

  “我有給她錢啦。”司機的語氣中有一絲絲驕傲。“我老婆會帶著孩子代表我和媽媽一起吃飯,是我掏錢請客。”

  “可是,母親節一年只有一個,老人家最期待的還是你和他一起吃吧?”我分明是在愧疚自己很少陪伴母親。

  “我這麼早就回去,今天的錢還沒掙夠呀。”司機開始糾結。

  “母親老了,過一個節就少一個了。”我對著司機笑了笑:“送完我就回家和媽媽吃飯吧!”

  車廂裏沉默了,風吹著雨,擊打著車窗。窗外車來人往,仿佛都在趕著回家。

  目的地到了。司機接著我遞過去的錢説:“你講的還蠻有道理的。”

  接過找回的零錢,我對司機説:“那就趕緊回去吧,時間還來得及。”

  誰説不是,“小確幸”常常是需要相互喚醒的。

  日月潭的“小確幸”

  年逾花甲的湯文萬站在日月行館的大廳裏,滿臉的幸福和自豪。

  雄居日月潭涵碧半島制高點的日月行館,已然成為日月潭美景的一部分。

  遠眺日月行館,仿佛一艘揚帆遠航的郵輪。而郵輪的巨帆高55.97米,長73米,以479.54盎司純金打造,成為世界上最高、最長的“金箔船桅”而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作為日月行館總裁的湯文萬説自己和日月潭一見鍾情。“踏遍世界各地,探訪許多風景名勝,沒有一處像日月潭隨四季更替、日月經天幻化萬千”。2010年,在被地震毀壞的“蔣公行館”原址上,一座投資24億新台幣的六星級賓館建成。賓館的每套房間,都能把日月雙潭盡收眼底。從地攤小販奮鬥成為億萬富豪的湯文萬創造了人生的又一傳奇。

  也許我們可以從他提倡的“抹布精神”中,尋找到他成功的秘笈:“抹布精神就像媽媽精神一樣,哪臟了就把哪擦乾凈。永遠不爭功,永遠不計較,總是不斷地付出。”

  “這裡將成為您生命中的第二個家,我們永遠張開雙臂歡迎您回家!”湯文萬對每一個來賓這樣由衷的熱情,仿佛自己也成了日月潭的一部分。

  誰又能説,“小確幸”不是一種大執著?

每個房間都看得見日月潭的日月行館

  每個房間都看得見日月潭的日月行館

  兩岸婚姻的“小確幸”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一個來自臺灣的男生和一個來自大陸的女生在一所大學的迎新大會上相遇了。相愛、相戀、修成正果生下一兒一女。

  男人帶著女人還有孩子回了臺灣。

  餐廳入口,男人站在女人面前,穿平底鞋的女人要高出男人半個頭。

  餐桌上,友人相見不免家長裏短,天南地北。男人幾乎不帶孩子,女人説起男人的這缺點,仿佛在講述別人家的張三李四,雲淡風輕。

  男人看著自家的女人,不大的雙眼充滿笑意。

  正在上小學的兒子,像媽更像爸:拼一把“建中”吧。男人是臺灣最有名的好學校“建中”的畢業生,兒子説要像爸爸一樣,出類拔萃;被爸稱為“小三”(小學三年級)變“小四”(小學四年級)的女兒,不像媽像爸。長大想做啥?爸問。“想做啃爸族,永遠不離開爸媽”。幽默風趣中不乏嬌嗲的骨肉親情。

  男人遙對著女人,就著酒豪邁地宣誓:看來我要多掙錢了。

  男人酒喝幹,滴酒不沾的女人開著車載著一家人回了。

  誰都知道,世界上有一個女人最適合一個男人。遇見了,抓牢了,才是確確實實的幸福。

  串燒店裏的“小確幸”

  開家咖啡屋,衝杯冷熱飲,辦家餐廳做道菜肴,如此這般的“小確幸”會有大未來?在遇見蕭哲文和林敬堯之前,答案是懷疑多於肯定。

  出臺北捷運芝山站,便是店挨著店的福華路。蕭哲文和林敬堯的“私宅”涮涮鍋就擠在一個巷口邊。

  不惑之年的蕭哲文,日式手串料理高手。從小衣食無憂,且有家人寵愛,但有著一顆“不安分的心”,上大學選擇的是體育專業。“大學就開始了創業”。蕭哲文説。30歲時他放棄250萬新台幣的年薪,別妻離子,瞞著家人到日本學習手串製作,理由很簡單:只是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如今蕭哲文的名片上,除了營養師、品酒師之外,還記錄著他成功的足跡:兩家手串店,一家燒物店和兩家涮涮鍋店。蕭哲文在高溫的炭火上,烤出了最美味的串燒,也鍛造了有意義的人生。

  青春,原本是可以用來料理的。蕭哲文淬煉人生的哲學,同樣也在29歲的林敬堯身上得以印證。

  當初為了學習更多不一樣的料理,林敬堯從臺南老家到臺北“北漂”。在外工作5年多,“我比任何人都打拼”。林敬堯堅持親自去購買最新鮮的食材,不是淩晨就是清晨,這對愛睡懶覺的年輕人是難以想像的。“我一直用我的堅持、任性及生活態度來活化料理。”

  “日本料理是我的基底,呈現食材本味是我的初衷。我想做的是屬於我個人風格的料理,這是一種用生活灌溉出來的阿堯的料理。”有夢想的林敬堯現在在臺北料理界越來越有名氣。

  “是英雄惜英雄”,蕭哲文如此評價他與林敬堯的合作。更是用最好食材做最好料理的執念。蕭哲文的手串用的雞肉是有“臺灣第一土雞”美譽的桂丁雞,林敬堯用的海鮮全部是野生的海鮮。蕭哲文和林敬堯相信,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當下,用良心、用真誠、用敬畏來做餐飲更值得守護和堅持。

  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的林敬堯有個非常嚴厲的父親,隻身闖蕩臺北的經歷,讓林敬堯體會到如何堅強獨立。

  林敬堯説,作為一個廚師,最初真的很單純,只是想要開家小小的店,可以做料理,根本沒想過會不會賺錢和怎樣賺錢。當店開了,卻發現不一樣了,有十幾個人靠我吃飯,要操心的太多,要做的太多了。“這迫使我必須再成長”。林敬堯對記者説。她説必須學會經營管理,把小店做成一個更好的企業。談到未來,林敬堯説,接下來也不排除在臺灣北中南都開分店做出品牌來。蕭哲文説,他和林敬堯更不排除到大陸發展。

  “希望我能學習更多更不一樣的新事物,接受愈來愈多的挫折讓我更成長。”因過早工作而中斷了學業的林敬堯説。

  就像美味的日式料理要用最新鮮的食材來製作一樣,幸福的人生也要用青春來奮鬥。也許,人們可以抵禦美食的誘惑,但人們卻無法阻擋奮鬥者的青春腳步,誰又能懷疑小確幸也能創造大未來?

  (本報臺北特約記者 禾漢;本版圖片 何自力手機拍攝)

[責任編輯:李瑞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