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陸生 還喜歡臺灣嗎?

2015年06月12日 09:19: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又逢畢業季,今年對於臺灣的大學校園有些不同,因為2011年首批赴臺求學的大陸學生在臺灣畢業了,對於這些大陸學生,臺灣的老師有何話説?對於臺灣對陸生的態度有何感慨?近日,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周祝瑛投書《聯合報》,文章摘發如下——

  有一群年輕人,從小在教科書上讀到臺灣的阿里山、日月潭等美麗風光,聽著長輩唱鄧麗君的歌曲,於是讀完了高中,帶著家人的祝福,來到臺灣讀大學。抵達臺灣後,卻發現自己與同校外來學生的待遇很不同,哪怕他們比其他同學都要用功,甚至囊括班上學業成績前幾名,他們都與獎學金無緣。甚至,課業中屬必修學分的實習課,他們也無法參加。畢業後30天之內必須離境!於是有大陸學生這樣寫道:“在臺學習的近4年中,我很幸運地遇到的大部分都是友善的臺灣人,但也有不少不歡迎我們的人。當我們表示‘三限六不’政策該鬆綁的時候,他們説:‘我們有叫你們來嗎?我們有叫你們來嗎?是你們自己要來的吧!不管怎樣都是你們自己要選擇來的吧?’聽到這樣的言論,忽然間,我覺得在這裡的生活很灰暗。在那些人的眼中,我們‘不請自來’,在臺學習的這4年,我活得竟是那麼的卑微……”

  面對上述的吶喊,我很無言!其實這幾年來,筆者曾針對來臺讀大學與研究所的大陸“學位生”,和短期半年或一年的“交換生”進行追蹤調查,發現一些值得臺灣當局、民眾,甚至各大學注意的事。

  首先,對臺灣社會與民眾的整體印象而言,陸生十分肯定臺灣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態度,例如人情味、商店人員的服務態度、一般民眾的基本禮儀、公德心與守秩序習慣、環保意識等。至於其他,比如一般民眾對大陸的了解程度、國際觀、社會對外來文化與人民(尤其是國外的有色人種)的接納程度,陸生表示都比預期還低!

  至於對臺灣的大學的印象,最受到肯定的是學習條件與資源,其次為校園環境,但多屬於硬體方面。對於學習氣氛與學習效果,都比預期還差。與臺灣同學的互動、課程中的實習機會、上課的討論氣氛、臺灣學生的學習動機(努力程度、課堂參與度等)與學習態度(如準時上下課與交作業)、臺灣同學的國際觀與對大陸的了解等方面,陸生表示都比預期還要差,尤其差的是對大陸充滿過時的偏見。

  因為地緣和文化語言的優勢,臺灣仍屬陸生喜歡求學的地區之一。陸生選擇來臺最主要目的,是領略特色文化,開拓眼界,感受臺灣地區的風土民情。學習能力與學術水準的提升並不是來臺“交換生”的最重要目標。但對於來臺長期學習的“學位生”,花了二至四年不等的青春歲月,有機會深入了解臺灣社會之後,他們對臺灣的觀感就更深入了。當他們畢業後必須在30天之內離境,又要面對大陸企業對臺灣大學的文憑並不熟悉的挑戰,這些由臺灣培養出來的大陸學生,他們的滿意度與未來動向更值得關注,他們,還喜歡臺灣嗎?

[責任編輯:李典典]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