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走春”訪古早 同是萬戶“歸途”人

2015年02月24日 09:54: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臺北2月23日電(記者曹典 陳思武)23日農曆初五,兩岸民間都是“迎財神”的日子。這天臺南市大街小巷,一早就響起鞭炮聲,家家店舖門前都支起供桌,擺上壽金。也有民眾涌入廟中去拜財神、摸元寶、“補財庫”,期望新年財運興旺。

   23日是臺灣春節假期最後一天,也是南部民眾的“返城高峰”,北上路段預計車流量將達270萬輛次。新華社駐臺記者今年與臺灣民眾同步返鄉、“走春”,體驗了一把臺灣“春運”,與南部民眾一同過節。

   如同大陸春運,每年春節期間臺灣人也會來一場往返南北的“大遷徙”。這時的臺灣,高鐵一票難求、火車人滿為患,計程車坐地漲價、高速路每天塞車。從臺北回到中南部老家,團圓、祭祖、“拜拜”、“走春”,新春的臺灣充滿了“古早”味,處處似曾相識。

   春節期間的臺北變得冷冷清清,找個吃飯的地方都不容易;而臺中臺南則人潮涌動——寺廟香火旺盛、夜市燈火通明、廟會熱鬧非凡、景點人山人海。

   按照大部分臺灣人的習俗,每年春節除了必不可少的年夜飯,新年伊始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去廟裏拜一拜,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好運,心想事成。在臺灣中部彰化小鎮鹿港,廟宇林立,人流穿梭。無論是龍山寺、天后宮,還是三山國王廟、城隍廟,不管供奉觀音、媽祖,還是三山國王、城隍老爺,幾乎每座廟宇都香火鼎盛,民眾排隊入廟,雙手合十、默默祝禱,也有人拿出自帶的貢品,虔誠地擺放在供桌上。

   搶頭香、解結頭、拿錢母、補財庫、擲筊杯、安太歲……諸多民俗講究都是為了給新年討個好彩頭,也令不明就裏的遊人倍感新鮮。

   一位前來“拜拜”的女士告訴記者,“錢母”是一種特製的硬幣,求來放在錢包裏,保祐一年當中不斷“生財”。“我們每年都會很早來排隊‘搶錢母’。”她笑著説,“我先生是做生意的,家裏無論老少,錢包裏都要放一枚。”

   擲筊則是一種占卜方式,將兩枚半月形的筊杯扔出,按照筊杯不同的落地方式,探測行事順逆、神鬼之意。一般廟中香案上都會擺放一對筊杯,供人上香後占卜。

   記者在鹿港城隍廟看到,廟門口停放著一輛嶄新的尼桑轎車,旁邊立著“新春點燈祈福抽大獎”的廣告,安太歲、補財庫、點光明燈等,每項花銷大概三五百元(新台幣,下同),總額超過1000元,即可加贈摸彩券1張。

   在臺灣,年初二的講究是回娘家。“除夕夜要和自家人團圓,女方都在男方家過,而到了初二則要去娘家團圓。”臺南市民陳女士説,即使明知道高速路嚴重塞車,她還是堅持按照習俗,每年初二一定要回到父母家中團聚。

   因為春節期間人潮集中在中南部,是餐飲服務業創收的好時機,大部分店家都會照常營業,旅遊景點更是全年無休。就連計程車司機也加班加點,“每趟加價50元,連跑幾天就是我們七八千元的‘年終獎’。”臺中計程車司機張明彥告訴記者。

   和家人團聚過後,到了初三初四,一般臺灣民眾會到親友家拜年“走春”、發紅包、吃吃喝喝,也有一些人會利用難得的休假時間,舉家到知名景點觀光踏春。

   “今年初四,我們全家和朋友一起到別致的鄉間民宿聚會,之後還去觀看了‘做醮’。”臺中市民劉恩嘉告訴記者,醮是一種道教的祭典儀式。

   “早晚重歡會,羈離各長成。”與大陸比起來,雖然春假結束,又要離開家鄉故土,臺灣民眾卻並無太多離別鄉愁,“因為隨時可以回家”。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