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滬臺交流十大新聞”揭曉
台灣網1月23日上海消息 由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主辦,新華社上海分社、人民日報上海分社、中新社上海分社、上海報業集團、上海廣播電視臺、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東方網、上海與臺灣網、浦江之聲電臺、海峽之聲電臺、《上海臺商》雜誌共同協辦的“2014年滬臺交流十大新聞”今天揭曉。
2014年滬臺交流十大新聞,體現了過去的一年上海與臺灣各領域交流合作的重要成果和特色亮點。其中不僅有“雙城論壇”、上海自貿區、苗栗縣大閘蟹等熟悉身影,更有上海青年與臺灣老兵“忘年交”情誼、上海創業實訓基地助臺灣學生創業、“相親航班”上海起航等等溫暖人心、激勵青春的感人故事。在這十大新聞中,呈現的是滬臺各領域交流合作和人員往來的深度與廣度,涌動的是兩岸民眾血濃于水的親情與感情,充分彰顯出“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生動實踐。“2014年滬臺交流十大新聞”如下:
1、親情守十載,上海青年陪伴臺灣老兵勝似父子
2002年,工商銀行上海分行員工朱捷在工作中結識臺灣老兵楊銀岳,結下忘年之交。在楊銀岳遭遇人生重大變故後,不離不棄,十年如一日,盡心陪伴,直至為他養老送終,不求任何回報。而朱捷所做的這一切,直到身在臺灣的楊銀岳老戰友徐明先生寫來表揚信後,才廣為人知。信中流露出的,是真切的感激與敬佩:“在我老友已身無分文,在貴行已無存款的現實情況下,貴行的員工依然幫助我友,精心照料,使得我老友最後的那段路走得那麼安詳,……在貴行在朱捷先生這裡充分體現出了忠、孝、仁、義、溫良、恭敬等高貴品質,這是我們中華兒女需要繼承需要發揚的品德,我衷心的希望看到兩岸人民共同努力把這個傳統美德延續下去,中華民族會更團結更強大。”
朱捷的善舉得到工商銀行和上海市的表彰,分別獲得工商銀行上海分行2012年度“孝德之星”稱號、2013年度“感動工行——上海分行十大好人好事”表彰以及2013年度“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稱號。大陸媒體得知後推介了他的感人事跡,臺灣媒體也紛紛予以報道。十年親情相伴,朱捷的善行感動了海峽兩岸的很多民眾。
2、上海建臺生創業實訓基地,助臺灣青年在滬創業
10月17日,上海臺灣大學生創業實訓基地在楊浦區正式掛牌成立。該基地依託中國(上海)創業者公共實訓基地成熟的創業扶持體系,幫助臺灣大學生熟悉了解兩岸在經濟、法律等各個層面存在的差異,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創業孵化、培育的環境與條件,推動包括臺灣大學生在內的臺灣青年在大陸發展事業,成就夢想,共用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目前基地已有臺灣大學生創業企業2家,分別為復旦大學MBA畢業生陳雙卯創立的上海復啟教育培訓有限公司、復旦大學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翁鬱婷等創立的飛印(FRINT)團隊,運作發展情況良好。
今後,基地每年都將為全市的臺灣大學生提供一定的入駐席位,入駐的臺生創業團隊將獲得包括免費預孵化場地、創業産品實驗試製平臺、“一門式”創業服務、創業專家指導、創業體驗活動和創業法律諮詢等服務內容,並對入駐團隊發展的不同階段給予針對性幫扶。對於有良好發展遠景的團隊,推薦入駐相關科技園區,進一步給予在企業融資、人才培訓等方面的優惠扶持。
3、上海臺北簽19項交流合作備忘錄,“雙城論壇”加深兩市情誼
6月9日,以“城市的改變與發展”為主題的“2014台北上海城市論壇”在臺北舉行。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屠光紹受市長楊雄委託,率領上海市政府訪問團赴臺北市出席論壇併發表主題演講。復旦大學與臺北市立大學、上海國際藝術節與臺北藝術節、上海市長寧區與臺北市松山區、上海市虹口區與臺北市士林區簽署四項交流合作備忘錄。自此,藉“雙城論壇”兩市已簽訂了19項交流合作備忘錄。
屠光紹表示,雙城論壇已成為滬臺間重要的交流機制,要推動兩地交流合作進一步拓展,促進上海自貿區與臺灣自由經濟示範區對接,擴大兩地在科技、教育、文化、旅遊等領域緊密合作。時任臺北市長郝龍斌在致辭時表示,自2010年以來,兩市借助一年一度的論壇及互訪,建構對話平臺,共同構築城市未來發展的格局與實踐幸福生活的願景。臺北與上海開創了兩岸城市交流的新價值,也成為競爭合作的新典範。
4、臺商在滬增資,上海自貿區效應擴散
7月25日,上海自貿區首家開業的臺資銀行國泰世華銀行自貿區支行正式揭牌。在上海自貿區開放政策的環境中,國泰世華銀行自貿區支行將扮演區內中外資企業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重要角色,成為臺商在未來與全球進行跨境貿易與金融交易的服務平臺。此後,臺灣第一銀行自貿區支行也獲准設立,臺灣銀行等其他臺資銀行也在積極申請進駐上海自貿區。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成立,受到兩岸産業和學界極大關注,積極探索臺灣自由經濟示範區與上海自貿區對接融合新途徑。
3月29日,在上海舉辦的“兩岸貿易自由化進程中的機遇與挑戰”研討會上,滬臺兩地各界人士百餘人出席會議。與會嘉賓圍繞“兩岸自貿區的挑戰”、“兩岸物流業合作前景”、“金融自由化改革”三個分專題展開研討及交流,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
6月10日,“臺灣-上海自由經貿園區合作論壇”在臺北舉行,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屠光紹、臺灣三三企業交流會理事長江丙坤出席會議並致詞,兩岸産官學界代表交流對談,探討發展合作契機,同時落實産業交流合作商機,為兩岸經濟整合探求前景。
據統計,2014年,上海全年批准臺商投資企業(含第三地轉投資)670家,同比增長28.84%;合同臺資24.6億美元,同比增長24.87%;歷年累計批准臺商投資企業10301家,合同臺資逾332億美元。近年來上海轉型升級的産業導向,再加上今年上海自貿區效應的吸引,2014年上半年上海吸引合同臺資16.4億美元,同比去年增加近七成,創歷史新高。另外,上海自貿區吸引臺商在滬投資效應進一步顯現,截至2014年11月底,在上海自貿區註冊成立的臺資企業總數182家,註冊資本總額約3.05億美元。
5、高雄氣爆情牽滬臺商界,“一家親”溫暖手足
8月1日淩晨,臺灣高雄市前鎮區發生燃氣爆炸後,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聞訊後立即向高雄捐款500萬元新台幣。8月6日,大陸企業復星集團捐贈150萬元新台幣為臺灣高雄氣爆事故提供幫助。
之後不久,大陸發生雲南魯甸地震,上海市臺協組織87家會員臺資企業累計捐款153.6萬元人民幣;臺資企業大潤發公司通過上海市臺辦向上海市紅十字會捐款500萬元人民幣用於地震災區抗震救災。
6、聯合大學創新模式,滬港臺首次多校學分互認
7月6日,由同濟大學、臺灣逢甲大學、臺灣世新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共同主辦的“兩岸三地四校聯合大學(2014暑期)”在同濟大學開學,這是兩岸首次採用學分互認新模式辦學。
為期10天的聯合大學採用學分互認形式,吸引了三地411名學生參加,其中臺灣逢甲大學、臺灣世新大學有279人,佔近70%。近年來,同濟大學積極搭建兩岸學生交流平臺,每年來滬交流的臺灣學生為上海市最多。此次聯合大學的辦學模式也是由同濟大學倡議發起,現階段暫以暑期學校運作,待條件成熟後將研商建立實體大學。
7、三年從零學技術,苗栗縣大閘蟹享譽臺灣
10月,8家臺灣媒體前往崇明縣,實地探訪崇明縣專供苗栗縣蟹苗養殖基地,親身體驗蟹苗養殖,實地採訪報道。
2014年,上海海洋大學協助臺灣苗栗縣養殖大閘蟹進入第三年,養殖面積達60公頃,比上年上升33%;大閘蟹養殖發展協會會員共計107戶,比去年增加12.6%,涵蓋苗栗縣18個鄉鎮。經過三年悉心教學,苗栗鄉民已基本掌握大閘蟹的養殖技術,大閘蟹養殖産業基本形成。苗栗縣成為臺灣大閘蟹養殖之鄉,也為養殖戶帶來可觀收入,苗栗大閘蟹在臺灣打響品牌。2013、2014連續兩年全縣大閘蟹産值突破1億元新台幣,當地民眾對大閘蟹讚不絕口。
在2014年大閘蟹成熟季節,上海與苗栗分別在上海、臺灣共同舉辦了大閘蟹評鑒比賽。苗栗縣繼上年之後第二度在比賽中獲得“最佳口感獎”和“金蟹獎”,作為後起之秀兩年連續得獎足以肯定苗栗縣大閘蟹養殖的成功,也吸引包括臺灣媒體在內的兩岸媒體的熱烈關注。
8、“相親航班”上海起航,兩岸有緣人牽手喜結連理
3月13日,由春秋航空、春秋旅遊、世紀佳緣網站聯合發起的兩岸首個“相親航班”從上海起航,石家莊、深圳、蘇州、昆山、上海等地和臺灣地區共18位青年男女開啟了一段“愛在雲端——臺北4天3夜”的相親之旅。旅程中,兩岸單身青年男女在互動中增進了解,也喜獲成功牽手的緣分。
從2013年12月至2014年,春秋航空的相親航班已成功飛航4次,從上海出發分別前往昆明、臺北、清邁、濟州、福岡等地,共有約160多位兩岸青年登上航班參加相親活動。據了解,其中有超過10對青年男女成功牽手,更有一對幸福青年已經邁入婚姻殿堂喜結連理。
9、“雙城記”記雙城風尚百態,同城生活“醉看”零距離
2014年9月22日至28日,上海東方衛視和臺灣中天電視臺合作舉辦“上海 臺北雙城電視周”節目展播活動,在上海、臺北同時舉行。東方衛視海外頻道、臺灣中天電視娛樂臺、亞洲臺連續7天同步播出,以多元的方式和寬廣的視角報道了上海與臺北雙城經濟發展、城市規劃、人文風采。
上海東方衛視與臺灣中天電視臺合作的新聞專題節目《雙城記》開播自2009年3月,每週1期,每期節目時長1小時,五年來共計製作280余期,開播以來受到上海和臺灣兩地民眾的歡迎。
10、重現淞滬戰場,臺灣各界熱心捐贈珍貴抗戰史料實物
2014年8月13日,“上海軍民紀念‘8.13’淞滬抗戰77週年”紀念大會在上海寶山舉行。會上,臺灣知名人士余傳韜捐贈了淞滬戰役電報電文全部檔案掃描資料,臺灣知名人士白中琪捐贈了日軍繪製的上海要塞情況偵察地圖、日軍攻打上海旗幟、臺灣抗戰歷史絕版資料及圖書200多冊。目前,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已收集一千多件珍貴歷史資料與實物。
淞滬抗戰紀念館改擴建以來,牽動著兩岸愛國同胞的心,海內外學者紛紛獻計獻策。6月3日至7日、9月3日至4日,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臺灣政治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共同舉辦的“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陳列改造暨淞滬抗戰史學術研討會”分別在上海、臺北舉行。海峽兩岸學者余子道、張玉法、張雲、周惠民等近百位專家學者圍繞淞滬抗戰在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及歷史意義、上海在抗日戰爭中的重大貢獻、淞滬抗戰中的歷史人物等議題深入探討,對兩次淞滬抗戰的史料進行了考證和研究,就淞滬抗戰史研究方向、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陳列改建等提出了建議。研討會為海峽兩岸學者互通學術資訊、分享學術成果、集中展示抗戰史研究成果、凝聚歷史共識搭建了新的交流平臺。在9月的研討會上,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與臺灣政治大學人文研究中心簽署了交流合作協議,加強學術交流。
9月2日至28日,以紀念淞滬抗戰為主題的“海峽兩岸書法名家作品邀請展”在上海寶山舉辦,海峽兩岸著名書法家的一百多幅書法作品展出。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顧問陳雲林、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等題詞。(台灣網、上海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