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陸“新農人”臺灣取經 將農産品價值開發到極致

2014年12月31日 07:37:00來源:新華網

  年底這幾天,在湖南省桃江縣投資建設農莊的臺胞黃國安忙著搭建葡萄溫室大棚,明年,他計劃再從臺灣引進草莓、奇異果等特色農産品。

  黃國安的農莊創辦于2010年,主要採取臺灣“精緻農業”經營模式。黃國安説,精緻農業講究做好品種、控制産量、堅持原生態,每斤葡萄能賣到20元,周邊的很多農戶都開始前來學習。

  近年來,隨著農業現代化水準的不斷提高,有著幾千年農耕歷史的大陸正涌現出不少“新農人”和農業經營新模式。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農業産業化,把産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産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互動。

  在專家學者看來,一、二、三産業的融合互動,被稱為“第六産業”(1+2+3=6),這是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而臺灣地區的“第六産業”起步較早,有比較成熟的經驗值得大陸借鑒。

  “兩岸農業合作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之後很多臺灣企業到大陸投資種養業和食品加工業。”中國農科院海峽兩岸農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趙一夫説,近年來隨著“個人遊”的開放,精緻農業、休閒農業成為大陸游客赴臺旅遊的重要內容,其中包括專業人士前去考察參觀。

  今年11月,北京一家農業資訊服務機構的行銷經理鄭麗霞帶隊前往臺灣進行農業考察,一行包括大陸10多位企業老總以及農業學者。鄭麗霞説,有些企業老闆是過去從事房地産、珠寶等行業,而現在準備轉型從事農業的“新農人”,他們特別希望去臺灣“取經”。

  赴臺考察期間,鄭麗霞印象最深刻的是臺灣“小而美”。鄭麗霞介紹,他們參觀了多家農莊、農企和農會,發現臺灣農業經營者都非常“專業”。比如有一家農會專門做草莓的衍生開發,生産草莓醬、草莓豆腐乳等很多新奇産品,將一顆草莓的價值做到了極致。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負責人常天樂説,臺灣還有很多CSA(社區支援農業)和農夫市集等新模式,他們把文化、鄉村建設的因素納入農業,倡導對農村的關懷,很多“新農人”受過良好的教育,這些都值得大陸農業從業者學習。

  趙一夫認為,臺灣農業擁有資金、技術和品種等方面的優勢,可以推動大陸提升種植業的標準化和農場的經營水準。下一步,海峽兩岸應該朝著互利雙贏方向繼續加強農業交流合作。 (記者白田田)

[責任編輯:雍紫薇]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