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強強聯手,方能走得更遠

2014年11月20日 13:56:00來源:福建日報

  ——第八屆海峽兩岸茶博會觀察

  18日,為期3天的第八屆海峽兩岸茶博會落幕。作為閩臺茶産業交流的重要平臺,茶博會不僅使得兩岸茶人能夠再續茶緣,也讓越來越多的兩岸茶企找到了發展的新路子。

  臺式行銷吸引眼球

  “説來也是緣分,我第一眼看到‘牛(扭)轉乾坤’,就很喜歡,覺得這款茶具既精緻,又漂亮。”17日,從雲南昆明連夜趕到武夷山參加茶博會的茶商李鳳霞,看到眼前這個造型討巧、名字討喜的耕牛型創意茶具,幾乎毫不猶豫地就買下了。店主杜老闆來自臺灣。他告訴記者,除了李鳳霞,還有許多人也鍾情于這款茶具。

  臺灣工藝品,向來以創意獨特、做工精巧著稱。本屆茶博會,這些造型別致的文化創意産品,依舊賣得火熱。

  當然,臺灣茶産業所具有的“優勢”,不單單體現在這個方面。“臺灣在銷售茶葉時,有一個很有創意的地方。那就是每包茶葉上都貼有一個二維碼。消費者只需要‘掃一掃’,便可輕鬆獲知,茶的品種、産地、年份、簡介等資訊。”今年剛上大四的王麗娜,此前一整個學年,都在臺灣明道大學學習茶學專業。臺灣茶企規範化的管理模式和茶葉“身份證”式的行銷,讓她印象頗深。

  武夷山市九曲山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洪榮對臺灣茶企行銷能力亦讚賞有加。“與福建茶企單打獨鬥不同,臺灣茶企利用協會形式抱團出擊,擴大了影響力。”林洪榮説,這次前來參展的100多家臺灣茶企,就是由5個同業協會組織過來的,他希望通過與臺灣企業的合作,借鑒他們較為成熟的行銷理念和行銷模式,把茶葉賣到更遠的市場。

  不過,受制于茶園面積有限,臺灣茶産業發展也遇到了障礙。福建則擁有茶山面積大、茶品種類多、品質優良、生産成本相對較低等方面的優勢。有關人士表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閩臺茶産業優勢互補、相互合作,是大勢所趨。

  合力攻關提升品質

  對於茶企來説,要想在市場上走得更遠,除了有特色的行銷方式外,更關鍵的還在於茶葉産品品質本身。

  近年來,生態茶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消費者對茶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陸茶企雖然數量眾多,茶産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茶品質卻良莠不齊。今年8月起實施的歐盟農殘新標準,對不少以出口為主的茶企衝擊巨大。

  在這一背景下,怎樣才能確保自己的競爭力呢?兩岸業者給出的答案是,依靠科技創新,提升茶葉品質。

  去年10月,中國烏龍茶茶業協同創新中心獲批福建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培育對象,並落戶武夷學院,這也是全國唯一一個烏龍茶産業研究機構。

  該中心負責人、武夷學院茶與食品學院院長李遠華教授表示,該中心集聚了福建、廣東、臺灣三個烏龍茶主産區的研究機構和茶企,通過分工協作,開展校校、校所、校企協同創新,對烏龍茶産業産前、産中、産後關鍵技術進行研究。

  今年4月,李遠華帶領團隊成員,結題了一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其研究成果“茶葉菌根酶相關基因”等三組茶樹基因,被美國基因庫收錄。這是福建省首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茶樹基因成果,也是近年來我國為數不多的入選美國基因庫的成果。

  “這組基因的作用,就是促進茶樹更好地吸收礦物質,增強岩茶的環境適應性和品質。這對包括臺灣在內的,整個烏龍茶産業發展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李遠華説,中心的重要目的就是把兩岸科研力量組合、集中起來,提高茶的品質和科技含量,讓兩岸茶企找到能走更遠的路子。本報記者 唐亞新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