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福建殘疾人藝術家赴臺交流 “愛是我們共同的語言”

2014年10月23日 14:33:00來源:東南網

  “愛是我們共同的語言”

  ——閩臺殘疾人藝術家交流之旅見聞

演出交流中的兩岸殘疾藝術家

演出交流中的兩岸殘疾藝術家。朱麗仙 攝攝

  近日,24位福建殘疾藝術家組成的交流團赴臺灣雲林縣、桃園縣,展開了一段身障藝術交流之旅,所到之處獲得了臺灣同胞的熱烈回應。筆者隨團訪問,見證了兩岸殘障人士的堅韌與樂觀,感受到了共同的真與善,並記錄下這一段段動人的故事。

  用愛搭建的新家

  雲林縣鬥南鎮將軍裏188號,矗立著一座四層式的院落,四週田野環繞,空氣清新宜人。原石色的外墻立面簡潔美觀,內部則設有宿舍樓、食堂、行政室、圖書室、電腦教室、室內球場等功能室,這就是雲林縣信義育幼院孩子們的新家。

  信義育幼院創辦于1979年,是一傢俬立育幼院,旨在收容社會上孤苦無依的兒童,包括單親家庭、低收入家庭、家庭發生重大變故的孩子。目前,該育幼院收容了48名此類兒童,孩子們的所有經費,都由育幼院自己想辦法去募集。

  “過去信義育幼院狹隘老舊,遷院工程從規劃、選址到施工,前後推進了30餘年。”育幼院院長吳文輝介紹説,遷建總預算為2.2億元新台幣,而院方賬上資金僅有400多萬元新台幣,缺口龐大,加上經濟不景氣,經費募集困難,導致新院的籌建一拖再拖。

  “這裡的一磚一瓦都是愛的累積。”望著嶄新、整潔的新家,育幼院董事長賴毓秀頗有感觸:“這個新家沒有花政府一分錢,是靠社會各界邊捐資邊建成的,前後歷經了7年才完工,有著沉甸甸的愛。”

  來自福建的聽障藝術家為育幼院的孩子們帶來了《千手觀音》的舞蹈。千手千眼的敦煌之佛,寓意著慈悲與大愛。演員們千變萬化的手勢,優美曼妙的舞姿,引來了潮水般的掌聲。謝幕時,育幼院的老師告訴孩子們:“愛是我們共同的語言,只要心中有愛,就會伸出一千隻手去幫助別人。”

  走出家門的力量

  雲林科技大學是這趟身障藝術交流之旅的第二站。一大早,家住雲林縣西螺鎮的邱麗雲,一個人開著殘疾人代步車趕到了演出所在的斗六鎮,給跳輪椅國標舞的隊友們鼓勁。邱大姐參加的這支輪椅舞蹈隊曾在亞太地區摩登舞、拉丁舞公開賽中獲得佳績,還受邀去過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因為練舞地方離家太遠,參加排練的次數少了,所以這次我作為觀眾來看表演。”邱大姐不無遺憾地説道。

  作為“重量級”的表演者,福建盲人歌手陳金燦已經3次赴臺參加演出,臺灣同胞親切地叫他“霸包”。因為他不僅外在體型有分量,內在更是位超有料的歌者,曾獲得全國首屆盲人卡拉OK大賽金獎。此次,他帶來了一首原創歌曲《帶夢的種子》,唱出了許多殘疾人對生活的期許與夢想。

  在當地青埔教育基金會的幫助下,這一天有500多名臺灣殘障朋友,走出家門、步入劇場,共同感受音樂帶來的力量。“有的身障患者因為自身原因,不願意走出家門交朋友,這樣反而讓自己消極、惰怠。”臺灣中華身心障礙者職業技藝協會理事長陳土金認為,殘疾朋友更要多出來走走,走出來才能得到更多的幫助,獲得更大的力量。

  “雖然身體有所不便,但身心障礙者的藝術才華不輸給健全人,應當好好挖掘潛力。”雲林縣日頭花姊妹協會理事長張麗善説,目睹了身心障礙者不因身形缺陷而喪失熱情與活力,健全人更應從中學會珍愛生命、堅強生活。

  惺惺相惜的朋友

  此趟文化之旅,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臺灣肢障藝術家王美齡。自2011年起,我省每年開展“閩臺殘疾人文化周”活動,王美齡多次赴閩參訪,可謂是福建殘疾人的老朋友。於是,她成了本次福建交流團的全程嚮導。看著她自己開車來機場接機、送機,細緻地安排每天的行程,福建肢障歌手朱偉賢感觸道:“在大陸,像美齡姐這樣的重度殘疾人很少獨自行動,更別説當嚮導招待客人,她陽光、自信的心態太值得我們學習了。”

  臺灣盲人歌手張玉霞曾是中國好聲音的學員,聽説交流團會在臺北逗留一天再返閩,特地趕過來看望老朋友陳金燦。二人相約在101大樓喝咖啡,不料有遊客認出了張玉霞,紛紛上前要求合影。“我的朋友陳金燦也很厲害,你們跟他也合個影吧!”説話間,張玉霞把陳金燦拉了進來。

  “看來我也要去參加一次中國好聲音,有粉絲的感覺不賴啊!”陳金燦調侃道。當被問及今後的職業規劃時,陳金燦説,臺灣街頭藝人需持證上崗,是一個受人尊重的職業,不少臺灣盲人歌手也曾是街頭藝人,希望閩臺藝術界多交流、多溝通,為盲人歌手的職業開闢更多出路。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