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融合與滋養——兩岸學者共尋中華傳統文化現代化之道

2014年09月28日 07:34:00來源:台灣網

本屆論壇上臺灣學者邱榮裕與大陸學者柴文華就“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問題進行探討。

  本屆論壇上臺灣學者邱榮裕與大陸學者柴文華就“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問題進行探討。 (台灣網 宣玲玲 攝)

  台灣網9月26日北京消息 2014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日前在河南省新鄉市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80余位文化教育界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就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之路展開思想碰撞。

  本屆研討會以“現代化進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為主題,著重探討文化與教育兩個議題。研討會上,專家學者探討交流如何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當今社會相融合,如何在教育中發揮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等現實問題,並對中華傳統文化在兩岸發展中的應用有了新的認識。

  中華傳統文化與時代的融合

  中華傳統文化在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中應該如何發揮作用?本屆研討會上,學者均關注到了日新月異的現代化進程淡化了兩岸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學者們普遍認為:兩岸應堅守文化本源,找到共促兩岸發展進步的“根”,將其與時代相結合,在相互借鑒中實現新的創新與超越。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葉聖陶研究會會長嚴雋琪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也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如何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現今的時代相融合,是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海峽兩岸有許多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和相互合作之處,可以一起去實現中華文化的新發展和新超越,為世界文化做出新的貢獻。

  中原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齊凱表示,改革開放以來,外部勢力不失時機地“去中國化”,大力宣揚“叢林法則”、“零和原理”等,欲令國人去王道而全盤西化,造成不同社會階層間價值觀念的悖離。現代化既然是追求精神自由和物質豐富,思想觀念、出言行事就不可走極端,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和為貴”的共識,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現代化進程。

  談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時,臺灣學者不無惋惜的指出臺灣最近頻出的的失德行為,如向人“丟鞋”、毒米、毒油事件等都不是理性社會所能容忍的,臺灣公民從前自詡的溫柔敦厚、遵守禮節的形象也不知去處。

  兩岸文化學者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中,一致認為應當保留傳統文化的精華並與時俱進。傳統文化不止有賞識保存價值,更有教化作用,有必要與時代發展相結合,通過不斷傳承發揚,鞭策兩岸同胞心懷傳統“慎思篤行”。

  現代教育亟需傳統文化的潤澤

  關注“教化而修身”,文化精髓的傳承對教育的意義不可忽視。本屆研討會上,主辦方特別將教育元素作為重要議題,希望通過兩岸學者的智慧激蕩,找到現代教育與傳統文化的共贏之道。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認為,文化的傳承和教育密不可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德育尤其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如何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中華文化精華成為中國公民人文素養的根基之一,並具體化為學生的各種良好習慣和行為準則,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質,提高國民的文明素質,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和篤行。

  臺灣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理事長饒穎奇也表示,特別贊成習近平總書記在教師節前于北師大看望教師時的講話,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裏,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那麼,在現代教育中如何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臺東大學退休教師汪履維在總結發言中指出,要注意從“娃娃抓起”,使其及早浸潤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濃郁的氛圍中;學校要重視國學教育,學校教育應該成為少年兒童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通過參觀博物館、名勝古跡、書法比賽、經典詩詞吟誦等,激發學生熱情,使傳統文化豐富現代教育,從而起到引導教化作用。

  此外,不少學者指出,現代教育不僅要向西方學習,緊跟教育改革步伐,更要推崇中華傳統文化,發掘其對現代教育的滋養作用。

  在臺灣聯合大學劉煥雲副教授看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與時俱進是兩岸共圓“中國夢”的重要一步,這就要求兩岸在文化、教育的建設中“必須弘揚中華精神,發揚儒學的現實意義,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從而進一步深化民族的認同感,攜手共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 (台灣網記者 宣玲玲)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