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同根神緣看臺南學甲慈濟宮

2014年09月17日 07:39:00來源:福建日報

  説起臺南的學甲慈濟宮,歷史悠久、香火興旺自不必説,而且宮廟內的文物也特別多,更是令不少人想一睹為快。其中,最為神奇的是,學甲慈濟宮祀奉的保生大帝神像,是當年福建龍海白礁慈濟祖宮建廟時,用一棵原木雕出的三尊金身之一,也就是保生二大帝,至今已有800年曆史了。

  臺南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尚德告訴記者,明末清初,福建泉州府百姓李勝自白礁慈濟祖宮攜保生二大帝神像渡海來臺,在學甲將軍溪頭前寮渡口上岸後,便在今天的學甲鎮下社角部落定居。後來,這尊保生大帝神像成為當地百姓虔誠信仰的保護神。

  走進學甲慈濟宮,記者見到,這裡的主體建築分為前殿、正殿、後殿,大體保持著清嘉慶至咸豐年間的建築風貌。正殿裏供奉著保生二大帝,莊重而沉穩,陪祀的有三官大帝、謝府元帥謝玄、中壇太子、虎爺,香火旺盛。

  周尚德介紹説,學甲慈濟宮最初只是一座簡單的草寮,1701年起才開始正式建廟,後來陸續經過七次重修。2005年,又進行了古跡彩繪修復,現在廟裏的彩繪、書法、剪黏作品等頗為珍貴。

  1860年改建時,學甲慈濟宮聘請了臺灣名藝師葉王(葉麟趾)製作交趾陶,裝飾于壁堵、廟頂,成為鎮廟之寶。而1929年整修時,由於許多交趾陶風化腐朽,廟方又聘請汕頭剪黏名匠何金龍,以剪黏作品取代部分交趾陶作品。如今,廟壁上尚有“空城計”、“狄青戰天化”、“百忍堂”、“梁武帝升道”等多幅珍貴作品。

  由於葉王作品的稀有名貴,1980年廟裏遭竊,損失交趾陶56件,2003年震旦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永泰意外購得其中的36件,又捐贈給了學甲慈濟宮。於是,廟方決定建立“葉王交趾陶文物館”,目前館內藏有葉王作品100多件。

  何金龍的剪黏作品也是慈濟宮建築的一絕。走進學甲慈濟宮,今人仍可以在廟壁上看到“古城會”、“打黃蓋”、“鴻門宴”、“甘露寺看新郎”、“金山寺”等208件剪黏作品,十分精巧。

  正殿內有臺灣書法家楊草仙先生於90高齡時,手書的狂草“龍飛”、“鳳舞”四字,字長四尺,頗具特色。同時,山川殿門神是由臺南彩繪名匠潘麗水所繪,而兩旁的龍、虎門門神彩繪,則是由臺灣名家李漢卿所構繪。廟中楹聯也多出自名人之手,如正殿中可見葉公超、錢大鈞所寫的對聯,後殿則有吳三連、黃雪村、宗孝忱的作品。此外,學甲慈濟宮前,還有一對高達19米的紅檜木旗桿,遠近聞名。這是1953年由慈濟宮信徒捐建,採用了直雙鬥座、二斗二箍的形式,構造精妙。

  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一,是學甲慈濟宮最重要的年度祭典——“上白礁謁祖祭典”。每逢此時,由花車和歌仔戲班組成的謁祖隊伍就會聚集在學甲慈濟宮,一起前往學甲區頭前寮將軍溪尋根謁祖,遙拜海峽對岸的龍海白礁慈濟宮,同時高誦“上白礁”祭文。“上白礁謁祖祭典”延續300多年,從未間斷。2008年,原臺南縣政府公告“學甲上白礁暨刈香”為“臺南縣縣定文化資産”,開始對這一傳統習俗進行保護。

  這些年,閩臺兩地的慈濟宮廟交流不斷,宗親信眾往來也日漸熱絡。每年,都會有數百名臺灣保生大帝信眾來到南靖和溪慈濟行宮進香朝拜,謁祖尋根,他們也成為保生二大帝和三大帝之間的“信使”,延續著數百年來傳承不斷的海峽神緣。

  周尚德感慨地説,保生大帝在世時是神醫,對到府求醫者無論貧富貴賤來者不拒,羽化後他成為兩岸民眾共同供奉的神明,成為兩岸同胞情感交流的紐帶。“兩岸的保生大帝信仰同根同源,不分彼此,兩岸同胞應攜手弘揚其仁醫仁術、濟世救人的精神。”(記者李向娟)

[責任編輯:李典典]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