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史為鑒 共話世界——兩岸世界史學者在京開展學術交流

2014年08月27日 13:44: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8月27日電(記者李寒芳) “任何國家的發展已經無法置身於世界變化之外,世界史是我們更深入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之一。”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葉聖陶研究會會長嚴雋琪日前在北京表示。

  由民進中央和葉聖陶研究會主辦的“兩岸學者共話世界史”論壇近日在北京召開。來自兩岸20所高校的22位世界史學專家,圍繞兩岸世界史學科發展的歷史與現狀、世界上古中古史、主要國家國別史、世界通史與專門史等專題進行研討交流。

  民進中央副主席、葉聖陶研究會副會長劉新成希望,通過兩岸學者的共同努力,擺脫西方學者為該學科注入的各種“西方中心主義”,以嶄新的視角審視世界歷史。   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楊肅獻表示,過去兩岸歷史學的交流主要局限在中國史領域。這次交流是兩岸世界史學界交流一個正式機制的形成,讓兩岸包括世界認識到當前兩岸學界在世界史研究的情況和價值,希望以後能夠繼續召開,包括到臺灣舉辦。

  為期兩天的論壇中,兩岸學者研究的課題既有交流融合,也有對比碰撞。比如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林美香、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高岱分別就臺灣、大陸研究英國史進行了交流。在法國史、德國史、俄國史、美洲史、中東史和非洲史研究上,兩岸學者也提供了各自不同的研究視角。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乘旦表示,中國有非常悠久的史學傳統,但在中國的史學傳統中沒有外國史這樣一個分支。1949年後,按照蘇聯的模式,在中國的學術界把世界史作為一個正式的學科設定下來。

  兩岸在世界史研究的規模上也存在差異。劉新成説,大陸有11個大學設立了世界歷史專業,目前大陸有73所高校和科研機構招收世界史研究生,人數大約3000人。楊肅獻表示,臺灣的歷史學發展從1950年開始,1980年後逐漸引入世界史概念,“相比起來臺灣較為孤軍奮戰,不像在大陸有很多學會”。

  談到兩岸世界史研究的異同,錢乘旦説,目前兩岸在上古史、古代史研究上並沒有太大差異,但在近代史研究上還存在一些分歧。此外,在國別研究上,大陸的覆蓋範圍更廣,而臺灣在學科精細化方面更為注重,學者也往往都在海外接受學科訓練。

  楊肅獻説,大陸的國別研究較為完備,像中東史、印度史、南洋史、東歐俄羅斯歷史等,大陸已經研究得很詳細,臺灣卻缺乏人才,將來兩岸可以在這方面互通有無。

  如何以史為鑒,錢乘旦認為,對世界史的研究尤其是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研究,對兩岸當代社會都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比如貧富差距、醫療問題,這都是別的國家曾經遇到的問題。

  “中國古訓,自視者迷,旁觀者清。跳開東方看東方和跳開西方看西方,都具有無可替代的認識意義。”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韓東育説,研究世界史,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如何積極尋求新的區域一體化途徑。

[責任編輯:李典典]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