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閩農業實際利用臺資近20億美元 居大陸首位

2014年07月11日 13:37: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閩農業實際利用臺資近20億美元居大陸首位

  農業交流源遠流長

  早在明清時期,福建人就3次大批移居臺灣,把當時福建較進步的水利、糧食、茶葉、蔗糖等生産工藝、生産技術和優良品種引入臺灣,推動了臺灣早期農業的開發與發展。1949年前後,福建省立農學院(現福建農林大學)300多名師生赴臺,他們中的多數人成為之後臺灣農業界的中堅力量,為臺灣農業生産建設做出巨大貢獻。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由於兩岸的政治因素,閩臺農業合作交流處於停滯狀態。

  改革開放至今,閩臺農業合作交流得到恢復和發展。在此期間,又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起步階段(1980年至1990年);興起階段(1991年至1996年);發展階段(1997年至2004年);提升階段(2005年至今)。

  正是因為閩臺之間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淵源深厚的人文優勢、豐富優越的資源優勢和與臺灣相得益彰的互補優勢,雙方農業交流合作才得以開展得如此迅速。福建是祖國大陸離臺灣最近的省份,平潭島東澳至臺灣本島新竹僅68海裏,馬尾距馬祖僅35海裏,泉州晉江圍頭距金門只有5.6海裏。隨著海陸空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特別是福州、泉州、廈門、平潭等地直達臺灣客運航線的開通,使得福建成為了大陸對臺經貿、農業交流越來越重要的基地。

  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閩臺同根共祖,血緣相近,親緣密切。福建是80%臺胞的祖籍地和臺灣民俗的主要發源地;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客家文化在臺灣具有廣泛影響;兩地語言相通,同胞親情、友情深厚……

  閩臺同處一個緯度區,同屬亞熱帶,同具氣候溫和、物産豐富的特點,農作物類型、栽培技術、耕作制度基本相同。福建農業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森林覆蓋率達65.95%,居大陸首位,是我國四大林區之一;海洋資源豐富,海域面積超過陸地面積,達到13.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324公里,可開發利用的淺海灘塗面積大;水資源充沛,小氣候類型多樣。

  臺灣農業已基本實現了現代化,農業集約化水準、外向度較高,但地價貴,勞力缺,生産成本高,産品出口競爭優勢相對較弱,島內發展空間有限,需將大量資金、技術轉移到島外謀求發展。而福建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階段,自然資源豐富,地價較低,勞動力充裕,農産品價格競爭力較強,農業拓展空間和潛力大,但資金、技術相對缺乏,農産品外銷渠道不暢,與臺灣農業發展存在落差。開展閩臺農業合作,可使兩岸農業互補互促、共同發展。

  臺農入閩大顯身手

  鋻於上述優勢,閩臺農業交流合作發展迅速。2006年,福建在大陸率先創建臺灣農民創業園。目前,全省已有漳浦、漳平永福、仙遊、清流、福清、惠安6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是大陸創建臺灣農民創業園最多的省份。6個臺灣農民創業園園區規劃面積達到266萬畝,核心區建設面積105萬畝,累計吸引逾500家臺資農業企業入駐,引進臺資9.2億美元,2013年園區涉臺農業産值達70億元人民幣。已建成了大陸最大的臺灣蝴蝶蘭、臺灣高山茶和臺灣甜柿生産基地,建成了福建最大的鮮切花種植基地,漳平永福臺灣農民創業園被譽為“大陸的阿里山”。

  目前,臺灣農民創業園已成為兩岸農業合作的新亮點,成為臺灣農民在福建進行投資創業的重要平臺,也成為當地發展現代農業的示範窗口和兩岸農業合作交流機制創新的試驗基地。

  閩臺農業合作從引進小規模生産開始,逐步向資金、品種、技術、市場、經營管理等所有引進轉變,從種養等第一産業向農産品加工、運銷、休閒農業等二三産業發展,呈現合作領域不斷擴展、規模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升的態勢。目前,全省累計批准臺資農業項目2490個,合同利用臺資34.1億美元,實際到資19.2億美元,農業利用臺資數量和規模位居大陸第一。(章文秀)

[責任編輯:李典典]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