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媒體聚焦甘肅戈壁灘上的現代農業

2014年06月06日 08:46:00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世界新聞傳播協會、臺灣《中國時報》、臺灣東森電視臺、臺灣商旅雜誌社等8家媒體記者連日來走訪甘肅河西走廊,戈壁灘上節水農業、灌溉技術、大棚種植等逐漸興起的現代農業,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

  20年前,臺灣《中國時報》記者王瑞瑤曾訪問過甘肅嘉峪關,見到的都是裸露的黃土和石塊,沒有城市、沒有聚集的人群,幾乎看不到綠色的樹木,吃不到綠色的蔬菜。王瑞瑤説,“當時飯桌上都是只有肉可以吃,根本吃不到綠色蔬菜,可是現在這裡的蔬菜比臺灣的都要甜,我很驚訝,也很想了解這方面的農業技術”。

  應甘肅省臺灣事務辦公室邀請,6月3日至5日,臺灣媒體記者以“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之旅”為主題,在嘉峪關、張掖展開採訪。

  來自臺灣高雄的林宜麟跟隨父親來到嘉峪關從事蔬菜採種多年,他以自己的實際經歷告訴王瑞瑤:嘉峪關地處戈壁,天氣乾燥,晝夜溫差大,更加適合蔬菜種子的培育。他們公司的種子遠銷至歐洲和美國。

  與嘉峪關相鄰的張掖市,1998年獲批為省級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區。多年來,隨著農業生産條件不斷改善和科學技術應用推廣,糧食、油料作物連年增産,張掖市現已成為中國十大商品糧基地、十二大蔬菜瓜果基地之一。

  王瑞瑤對甘肅並不陌生,此行也是她第三次到訪甘肅。然而,河西走廊的綠洲和現代城市讓她認為“與之前的印象完全不一樣了”。

  臺灣大愛電視臺記者江麗君説,對於甘肅,不少臺灣民眾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原本以為這裡是戈壁和沙漠,很難想像還會種植蔬菜和水果,而且口感很棒。她表示,將重點關注戈壁灘上的現代農業技術,並將這些技術介紹給臺灣,讓臺灣民眾更加了解河西走廊。

  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甘肅看到了本地優勢。今年5月,甘肅省出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建設總體方案》稱,甘肅將擴大對外經貿合作,以特色農産品、有色冶金新材料、中藥材、石化裝備製造為重點,加快甘肅出口基地建設。

  對於甘肅現代農業的發展,臺灣世界新聞傳播協會會長劉立漢認為,當地官方要增加政策吸引力,加強與外界的合作交流;利用“絲綢之路”的文化品牌,發展當地經濟;加快交通的發展,促進文化産業、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