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木偶戲話傳承:不做“千年木乃伊”

2014年05月20日 09:3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兩岸同根的木偶戲劇是一個活潑的生命體,要保持木偶戲生機常駐,只能靠創新。”福建省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王景賢19日向記者指出,不能讓傳承千年的木偶戲變成“木乃伊”。

  “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正在泉州舉行,從5月18日至6月17日將分別舉行木偶表演、文化沙龍、DIY製作及專題講座等多項活動。來自泉州木偶劇團、臺灣諸羅山木偶劇團、臺灣青年木偶聯合發展交流協會等的兩岸木偶藝人相聚一堂,話傳承、促創新。

  木偶藝術古稱“傀儡戲”,流傳千年、品種繁多。福建木偶戲與當地宗教文化、民俗活動和民間工藝美術交相融合,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地方戲曲文化並傳播至臺灣,2006年入選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王景賢介紹説,如今福建的掌中木偶戲分為南北兩派,北派的以漳州為首,做京劇科,用京劇鼓,甚至唱普通話,而南派以泉州為首,唱傀儡調,作梨園科。

  無獨有偶,臺灣的木偶戲傳承至今也分為兩派,以伴奏風格區分為南管和北管。臺灣諸羅山木偶劇團團長吳萬成告訴記者,傳承300多年的布袋戲深受臺灣民眾歡迎。

  兩岸木偶戲劇發展各有所長,但如何傳承與創新一直是兩岸木偶藝人思考的問題。

  “傳統是好東西,要當鏡子一樣去看,但想保留繼承下去,必須改革創新,否則觀眾不喜歡。”王景賢認為,創新既需要文本創新,也需要舞臺創新。

  如今,泉州木偶戲新增了天橋高臺、多度表演空間等舞臺藝術,同時也在劇目的更新中,加入了現代劇、童話劇、科幻劇等多種形式。

  木偶戲走進幼兒園,也成了泉州傳承創新木偶戲的“嘗鮮”之舉。幾年來,從“木偶藝術節”到親子木偶“嘉年華”,泉州刺桐幼兒園將木偶戲引入幼兒園教學中,效果之好已經超過了預期。該園負責人説,“我們想將富含傳統文化元素的木偶戲直接傳遞到最年輕的一代,希望能夠激發他們的興趣。”

  在傳統傳承方面不如大陸的臺灣,在創新領域有著更多前衛的探索。臺灣青年聯合發展協會會長吳佳政説,“臺灣木偶劇加入現代音樂、現代舞臺背景與現代文化元素,自成一格,可以説給木偶戲未來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提示。”

  吳佳政也坦言,臺灣木偶藝術資源相對匱乏,“我們期待這樣的交流,加強和大陸木偶劇團合作,取長補短,共同發展,讓木偶戲更好地延續發展,甚至走向世界。”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