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廈門瑞青宮見證兩岸“數典不忘”情緣

2014年05月12日 08:29:00來源:中國新聞網

  11日上午,廈門海滄滄江三都瑞青宮前廣場上,青壯年們抬著保生大帝的神像,踩上滾燙的炭堆,飛腳踢開炭火來回跑動。他們中不少人光著腳板,卻在炭火堆上若無其事地穿行。

  這是一年一度瑞青宮保生大帝大型繞境巡安活動上,極富特色的迎神“踢火”,也讓當日來自兩岸的萬名民眾驚嘆不已,紛紛拍照留念。

  金門知名文史工作者黃振良今次和金門沙尾“萬安堂”、瓊林“保護廟”及小金門“保生大帝”廟、臺南七股裏佳裏“青龍宮”等廟宇團隊一起前來參加巡安活動。他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其實閩臺各地抬神轎的風俗各有特色,“金門迎城隍表演動作卻很豐富,有的動作十分驚險,而澎湖迎神轎,走的就是很莊重的‘文步’”。

  “但兩岸各地迎神儀式,都體現了中國人的倫理觀念”,黃振良説。

  印證著黃先生的説法,在瑞青宮宮廟中,就有一塊來自臺灣一峰亭林氏宗親所獻的牌匾——“數典不忘”。

  走在面積雖然不大,距今卻有900多年曆史的瑞青宮中,處處可見臺灣同胞贈送的花瓶、書籍、書法作品等紀念品。

  瑞青宮管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老海滄的林姓居民很多,錦裏村林氏宗親主持參與了瑞青宮始建及歷次修建。早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錦裏林氏四房十二世林登榜前往臺灣開基,定居於現臺南市、屏東縣一帶。

  “林氏裔孫過臺灣,按照閩南習俗,要隨身攜帶境主宮香火,瑞青宮保生大帝的香火就隨著海滄一帶的人被請到了臺灣,因此瑞青宮也是臺灣一些保生大帝宮廟的祖廟”,工作人員説,早在1987年,就有高雄林氏進香團一行15人回鄉祭祖,並到瑞青宮謁祖進香。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臺灣一峰亭林氏族長林碧凰,更是率團三次來此祭拜先祖,同時朝拜瑞青宮,“數典不忘”的牌匾正是那時留下的。

  在瑞青宮內,還留有兩塊碑石,鐫刻清朝道光、光緒年間重修碑記。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4月份,兩岸專家來此實地考察時,發現其中一篇碑記出自清代兩岸著名文人呂世宜之手。祖籍金門,生長于廈門的呂世宜,曾在臺灣板橋林家任教二十年,被譽為臺灣金石學宗師和“圖書館之父”。這篇碑記,是他遺文中唯一一篇涉及保生慈濟文化的碑記。

  百餘年曆史的兩塊碑石,是兩岸“文緣”、“神緣”的見證,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瑞青宮即將結合周邊環境打造一個文化園區,規劃建設文藝民俗表演區、蜈蚣閣傳習中心等,弘揚保生文化。

  瑞青宮前,來自福建、廣東各地的表演團隊川流不息,蜈蚣閣、乩童鋼釬穿腮等特色民俗尤為精彩。黃振良告訴記者,其實,昨天便是金門一年一度迎城隍的大典,同樣也有來自兩岸眾多表演團隊共襄盛舉。

  “金門和臺灣各地也有很多保生大帝宮廟”,黃振良説,兩岸民間信仰活動一脈相承,“可以增進兩岸民眾感情,促進兩岸民眾的交流”。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