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馬英九歡送高孔廉:團隊在,不遠遊,手機常開

2014年01月30日 08:45: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馬英九歡送高孔廉:團隊在,不遠遊,手機常開

  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突破近一個甲子的禁忌,實現了三通、赴臺遊、簽訂ECFA……這些成果都來源於海協會、海基會的協商談判桌,在字斟句酌的一輪輪談判中,記者鏡頭中總不缺席的人便是臺灣海基會副董事長、秘書長高孔廉。

  新年伊始,傳出高孔廉請辭獲准的消息。春節前最後一次的國臺辦新聞發佈會上,有記者請發言人馬曉光評論此事。馬曉光説:“高孔廉副董事長兼秘書長即將離職的消息,我也是從媒體上看到的,因為是海基會的內務事務,所以我不便評論,但是我個人會打電話或者是寫信向高副董事長表達不捨。”

  馬英九叮囑:手機常開

  雖然還沒卸任,但近日高孔廉的活動都成了最後一次。1月20日他按日程出席有關會議,馬英九在會上為他舉辦歡送茶會,回憶與高1988年在“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共事時,當時高已任副主委6年,馬英九“空降”任主委,高把自己的工作經驗與對外聯絡資源全部“貢獻”給新任主委,全力協助馬在任上順利推動了“陸委會”和“海基會”的成立。馬英九在茶會上叮囑高孔廉,雖然離任,但“團隊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手機常開”,他希望高孔廉持續為兩岸關係提供建言。

  馬英九在個人網頁上稱高孔廉為“老戰友”,並贈言:運籌協商,功在兩岸。

  高孔廉今年將滿70歲,生於湖南湘潭,留美博士,“陸委會”初成立時便任副主委,在任7年。民進黨執政時回到學界教書、赴美作訪問學者。2008年5月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無役不與”。從2008年6月兩岸恢復協商以來,每場協商都是高孔廉率領臺灣的團隊坐上談判桌。

  高孔廉“心四重重”

  凡有人事變動,島內常有“陰謀論”的解讀。對於高孔廉的請辭,就有“不滿千年老二”、“與林中森不合”等種種猜測。近日,海基會副秘書長馬紹章澄清説,高孔廉原本在2012年、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卸任後即提出辭呈,但決策高層及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一再慰留,高決定暫時留任。去年高孔廉又表達辭意,希望在中秋聯誼時與臺商道別,林中森強力慰留。現在,高孔廉又再度表達請辭意願。他認為,從事兩岸工作已26年,眼見兩岸關係朝向和平發展方向穩步邁進,自覺完成階段性任務,加上另有生涯規劃,擬在春節聯誼會與臺商道別後,離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一職。在高孔廉的堅持下,林中森勉予同意,等2月海基會董監事會議通過後,辭職即可生效。

  高孔廉在回答記者“不合”的提問時説:“不是事實,不合不會合作一年半。”他本月22日與媒體餐敘告別,言談之間的確絲毫未見恩怨是非,都是職責的思考與“急迫感”,他提出四個“念茲在茲”:兩岸關係要和平穩定、人民的權益要獲得保障、兩岸的經貿要互利共贏、臺商要能順利轉型升級。這四句話被臺灣媒體報道為“心四重重”。

  高孔廉對於仍然躺在“立法院”待審過關的兩岸服貿協議“有時間的急迫感”。他説,香港CEPA補充十的優惠,是去年6月臺灣就應該拿到的,結果臺灣服貿協議至今沒生效,反而香港先向前走了一步。

  高孔廉在餐敘時分析,除了大陸市場佔有率問題,臺灣本身的産品也有待提高。如果臺灣與韓國出口商品的前幾名作比較,臺灣産品能贏韓國的只有一項即電子産品,石化、機械、紡織品全部都輸。這是競爭力問題,為了前途,臺灣必須朝區域整合方向努力。

  記者觀察:謙和裏的精明

  兩岸議題在臺灣稱得上是火藥庫,經常成為槍林彈雨之地。高孔廉雖是前鋒位置,但不顯激烈之態。他給記者的印像是謙和寡言,無論什麼樣的提問,只説該説的話,以微笑應萬變,以點頭代應酬。記者在臺灣駐點期間曾參加高孔廉的餐敘會,他在餐桌上也不説應酬的套話,但會認真地聽每一個人的介紹和發言,並時時點頭微笑,不讓客人感到冷淡。記者與之鄰座,跟他談起兩會復談時的採訪,本想證實一個細節,但他以“噢,你去了?”作答,不加任何評論與説明。在沉默一會兒後,他突然認真地問記者:“在大陸,簽定與簽訂有什麼區別?區別大嗎?”得到記者的回答後,他若有所思,記者追問他為什麼關注到這兩個詞,他淡淡地説看你們寫的報道有“簽定”也有“簽訂”。我在想,這不只是關於新聞報道的好奇心,裏面一定有字斟句酌的利害考慮。記者在他的謙和平淡裏窺測到精明與敬業。

  高孔廉在公眾場合打破謙和“不壞”之身的只有一次,就是罵蔡英文“混蛋”。兩岸簽署ECFA後,蔡英文表態激烈反對,高孔廉在被媒體問到此事時,居然脫口而出:“蔡英文這混蛋,她不是不懂,懂的人還這樣説。”站在他旁邊的人馬上提醒他不能這麼説,高孔廉堅持:“我就是要這麼説。”

  這次的“失言”,是高孔廉任上的一次“任性”,也讓人看到他謙和裏的堅持與真性情。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完成了“階段性的任務”。再見,高孔廉!(本報記者 陳曉星)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