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詩會溯源:瓊臺兩福島 南海一水通

2014年01月02日 08:48:00來源:中國新聞網

  歲末來海南參加2013兩岸詩會的著名詩人余光中在接受中新社專訪之後,題字曰“瓊臺兩福島 南海一水通”,這個新年祝福也非常準確描摹了兩岸詩會三年來推動的兩岸詩歌交流潮。

  中新社在採訪中了解到,之所以有這樣一個詩會,最初源於兩位詩人的策劃與推動:海南省臺辦主任劉耿和海南省文聯專職副主席、詩人李少君。

  劉耿上世紀80年代,在延安大學讀書時,是布穀詩社的社長同時也是《布穀詩刊》的主編。他告訴中新社,我們“每年都會舉辦詩會,有時還是配樂詩會。在80年代初期,在大學校園裏很有名氣。”

  兩岸詩會始於2011年。“2011年,詩人李少君在延安遇到了我的好朋友閻安,著名的西部詩人。少君得知我曾經寫詩,還主辦詩會,他回來以後就找到我,合作辦了個兩岸詩歌論壇,以海南大學為主體,形成一個半官半民的活動。”劉耿説,瓊臺兩島同根生,文化交流更是心連心,一家親。

  不少文人墨客都是蘇東坡的“粉絲”,劉耿也不例外。“年輕時候我喜歡李白,鬥酒三百篇,故事很豪放。中年後,很喜歡蘇東坡。”在東坡遺風的海南,劉耿和李少君借兩岸詩會“重走青春路”引起共鳴。

  李少君看來,海南是詩歌故鄉。“天涯海角在古代,就是表示一個偏遠、遙遠的概念,這本身就是一種詩意的想像。我們可以想像當時有人在那幾塊石頭上面寫下‘天涯’、‘海角’那幾個字的時候,它本身就是一種詩歌行為。這些年,很多人覺得海南是一個遠方、一個很浪漫的、充滿想像力的地方。2004年以後,一大批著名的詩人到海南定居,舉辦不少像天涯國際詩歌節的詩歌活動,海南已經有了詩歌的熱潮。”

  “臺灣在上世紀7、80年代有過現代詩歌高潮,産生了一大批像余光中、鄭愁予、洛夫、羅門這樣的大詩人,兩岸知名度很高。這些年又出現了4、50歲的中生代詩人。我們有意識地通過詩會,把臺灣的中生代詩人介紹給大陸。”李少君説。

  李少君稱,通過這些詩歌活動,海南的年輕詩人也在成長,比如蔣浩、符力、王凡,甚至十幾歲的小詩人也開始成長起來。這些年輕的、有活力的詩人已經形成有非常強勁的詩歌力量。國內有一些評論家把他們叫做“詩歌海軍”。

  兩岸詩會舉辦三年來,每一屆都有故事。第一屆詩會時,兩岸詩人到儋州市東坡書院參觀,覺得對東坡書院保護得不夠好,引發了輿論的熱潮,書院因之有所改觀。2011年在海南大學舉辦朗誦詩會上,80多歲的臺灣詩歌夫婦羅門和蓉子手牽著手誦詩表白,打動了很多人。

  在此次《鄉愁》主題交響樂詩會上,余光中先生用“淡淡的哀愁”的腔調親自朗誦了《鄉愁》,觀眾為之動容。

  從第二屆起,劉耿和李少君策劃了兩岸詩會桂冠詩人獎,“通過媒體的報道,海外影響非常大,不少海外華人社團的刊物都登了新聞。”

  劉耿説,多年前見到一位臺灣文友,他為兩岸隔絕寫過一首詩:我背著船在大地行走,邁不過海峽,航標風化得銹跡斑斑……。“如今,完全是一個兩岸全面交流的新時代了,兩岸詩會得到了各界的支援,會一年一年辦下去”。(完)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