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交流有"度""量" 學者冀吸引彼此更多正能量

2013年12月25日 08:54:00來源:中國新聞網

  即將過去的2013年,海峽兩岸各項交流絡繹于途,呈現出“度”與“量”齊增的特點。

  度,既有廣度與深度,還有速度。

  從廣度上看,2013年,兩岸交流領域廣泛,涵蓋經貿、文化、教育、體育、宗教等多個領域;交流地域廣泛,除大陸東部沿海城市和臺灣北部城市居民參與外,大陸中西部城市和臺灣中南部城市居民也未缺席;交流人士“背景”廣泛,除“紅”、“藍”等人士外,陳菊、吳榮元、童振源等“綠營”人士也以適當身份“登陸”。

  從深度上看,兩岸間既有政黨高層、省市區官員主導的交流,也有草根間的互動。今年以來,“習連會”、“習蕭會”、“習吳會”等接連登場;大陸省市區官員率領的赴臺經貿、文化或農業交流團多達20余個;而已成為兩岸交流品牌項目的海峽論壇,第五次舉辦吸引了來自臺灣22個縣市、37家主辦單位、30多個界別代表和基層民眾近萬人出席。

  從速度上看,兩岸交通往來提速,“一日生活圈”更加明顯。在大陸距離臺灣較遠的新疆,南方航空公司于4月1日開通烏魯木齊直飛臺北定期航班後,兩地的航行時間由原來經第三地的16個多小時縮短至4個多小時;12月初,福建泉州的晉江機場開通直航臺北航線,航行時間僅需1小時20分鐘……

  量,既有數量與品質,也有“能量”。

  從數量上看,交流人數持續增長。今年1至10月,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人數達182萬人次,較上年同期增長12.7%;而今年1至11月,臺灣居民“登陸”則已超過476萬人次。

  兩岸交流平臺與日俱增。除海峽論壇、兩岸兩會會談、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等品牌交流項目外,其他定期交流平臺持續發揮作用,新的溝通平臺如“首屆兩岸和平論壇”、“首屆兩岸媒體前瞻論壇”等陸續出現。

  此外,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城市新增瀋陽、鄭州等13個城市,共達26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新增山東曲阜孔廟、湖北武漢辛亥革命遺跡遺址等11處,共達28個。

  從品質上看,兩岸各大交流平臺發揮各自特色,務實促進兩岸民眾的溝通,增加彼此的互信。如進入第十年的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活動,增進了兩岸青年對中華民族同根同源的認知;在上海舉辦的“首屆兩岸和平論壇”,包括“藍”、“綠”人士在內的120多位兩岸各界人士更是圍繞“兩岸政治對話”等議題展開交流,為將來官方展開政治對話“試水溫”。

  在旅遊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認為,大陸居民從走馬觀花的舊式旅遊,逐漸走向深度遊等新式旅遊,旅遊品質不斷提升。

  從“能量”上看,兩岸民眾在交流交往中增進了血濃于水的感情,在一方遇到天災等困難時,對岸往往能給予“正能量”。今年大陸四川蘆山雅安地震後不到十天,臺灣同胞就捐贈了折合超過3億元人民幣的款項。

  對於今年兩岸如此熱絡的交流,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得益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環境。“兩岸公權力部門走向合作方便了兩岸民眾往來,兩岸民間社團和商業部門的日益活躍更推動了兩岸往來人數的上升。”

  劉國深説,兩岸民眾往來不僅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更有助於兩岸民眾相互學習、加深了解、消除歧見、增進感情、擴大共識。“兩岸交流交往的常態化有助於兩岸經濟一體化、社會整合、文化融合,並向兩岸公權力部門提出更多擴大和改善服務的要求,最終有助於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

  在劉國深看來,兩岸民眾往來的潛力還很大,因為還有很多臺灣和大陸的民眾尚未踏足對岸。

  劉國深認為,循序漸進的交流和自下而上的需求發展,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穩健路徑。“在交流的過程中,雙方都在學習,都會理性地調整自己的認知、情感和價值觀念,結果是兩岸心理和文化層面的趨同,兩岸政治難題必將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得到解決。”

  展望2014年,劉國深表示,期待兩岸彼此吸引更多對方的正能量,期待兩岸進一步交流合作,共同面對國際社會的挑戰。(完)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