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媒:上海自貿區令臺灣自由經濟示範區失色三分

2013年10月23日 08:40:00來源:台灣網

  臺灣媒體《經濟日報》上週末以《從自經區到自經島不要再瞻前顧後》為題,敦促臺不要再瞻前顧後,以加快臺灣“自由經濟示範區”的開創性建設。就在同一天,日本“國家戰略特區”的最新內涵剛好見諸媒體;相形對照之下,更加深了臺灣島內的憂慮感。因此,臺灣媒體《經濟日報》22日發表社論就此議題再次呼籲,期能在“示範區特別法”年底送臺灣“立法院”之前,提出令各界“有感”的更大突破,掌握臺灣經濟破繭而出的最後機會。

  社論指出,回想1965年前後,臺灣設立高雄加工出口區時的情境:作為臺灣經濟建設關鍵支撐力量之一的“美援”,在當年結束,高度的危機意識下,臺灣島內觸角敏銳的李國鼎等人推動設立亞洲第一個“加工出口區”,突破繁文縟節、重重管制、租稅沉重、基建落後的障礙,一躍而成為亞洲最奪目的亮點,包括日本松下、日立、荷蘭飛利浦等大廠源源進駐。一塊只有70公頃的土地,不到兩年就有近百家廠商進入、高峰期雇用了7萬名員工,讓臺灣經濟衝破重圍,成為韓國等學習的標竿,以及國際間探討全球經濟發展的典範。

  社論認為,如今,臺灣經濟面臨的險峻狀況,可謂不亞於當年:中國大陸經濟強力崛起,東南亞各國競相開放,東歐、拉丁美洲和南亞崛起,鄰國競相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威脅臺灣出口。此時,如果只是邊際性或局部性地鬆綁、調整,都難以吸引投資者的眼光。

  社論還説,臺當局體認到體制變革的需要,所以有“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構想。然而,示範區要能夠吸引投資者眼光、讓人怦然心動,就必須有大開大闔氣魄。目前臺當局規劃的方案,並未令人“有感”,相形之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一齣手,在龐大商機下,臺灣的示範區就失色三分;日本的“國家戰略特區”再公佈,更讓臺灣的規劃高下立判——日本將在醫療、教育、雇用、都市再生、造鎮、農業、活用歷史建築物等六大領域進行規制改革。雖然雇用鬆綁仍有爭議,但醫藥使用自由化、擴大外籍醫師業務、認可公立學校委託民營、放寬高層建築法規等,規劃力頗有亮點。

  社論對臺灣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提出了不少可以改進之處,雖然臺灣“經建會”研擬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已對特區提出基本規範。對自由經濟所需的人員、資金、物資、資訊等項目中,人員和物資的自由化已有所鬆綁;但對資金和資訊的鬆綁卻未見蹤影。此外,國際産業合作也缺乏著墨,以激勵各種“高端服務業”的經濟活動。例如,國際醫療雖提供醫療主管機關相當彈性訂定股權、董事比例及臺灣醫師服務時數,但卻未對醫療行為和用藥、藥物研發的規範做出鬆綁。

  社論認為,臺灣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最大賣點應該是“解除管制”,來衍生出許多目前區外無法運作的産業;但條例草案卻將重點放在租稅優惠上,仿佛沒有了租稅優惠,就不會有投資者投資。由於未將重心置於管制的鬆綁,可能與相關業者的期待不符,進而也難以“示範”出重大商機。而如果將來示範區第一階段上路,看不到類似上海自貿區投資廠商絡繹于途,或當年高雄出口區的爭相投資景象,其未來的前景實在令人擔憂。

  日前臺灣“國科會”主委曾撰文指出,臺灣《個人資料保護法》已經讓“健康雲”的“海量資料”(BigData)商機難以實現;為何不在示範區特別條例中對《個資保護法》適度鬆綁,營造健康雲商機?TPP將大幅開放的服務産業,如金融、法律、會計、教育等,為何不在此鬆綁,來打造國際性的“高端服務業”?

  社論不僅對臺灣“自由經濟示範區”提出很多發展建議,最後還表示,示範區要示範的,其實只是臺當局決心和魄力,對臺當局提出了更多的期待。

  (原題:臺灣自由經濟示範區怎樣取得更大突破?)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