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海義務獻血冠軍臺胞陳澤人:感恩與分享

2013年07月03日 09:23:00來源:台灣網

編者按:陳澤人先生是一位來自寶島臺灣的商人,他在上海工作生活了十年,十年如一日積極義務獻血,在大陸獻血總量達到260余袋,捐出的血液達到25萬毫升。在世界獻血日十週年之際,陳澤人進行了一次演講,目的在於勸募更多的人投入到無償獻血的公益事業中來。陳澤人有一個夢想:海峽兩岸的所有的中國人都相親相愛,互相幫助,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時,大家都伸出自己的臂膀。 

  在徵得陳澤人先生許可後,我們把他的演講在本網發表,以饗讀者,並借此弘揚陳澤人先生倡導的無償義務獻血的大愛精神。

  我是來自寶島臺灣的陳澤人。今天大家懷著快樂的心情歡度自己的日子一一世界獻血者日十週年(編者注:世界獻血日為每年的6月14日),但我此時的心情卻較為複雜,至少比別人多了一些悲傷,因為我最親愛的父親在兩年前的614當天淩晨三點在睡夢中與世長辭。在我成年以前,只有父親一人工作養家,家庭經濟拮據,常以借債度日,但父親仍時時接濟貧困學生、貧病家庭,更出錢刊印了許多勸人行善的小冊子,如明朝思想家、慈善家袁了凡所著《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訓》,放在公共場所供人取閱,父親以樂善好施著稱。他嚴格的言教與身教,不斷教育我要盡己之力幫助別人,不求聞達于社會。當父親經常收到我每兩星期捐一次520毫升血液的檢驗報告後,只是輕輕的告訴我,救死扶傷是好事,只要身體挺得住,就努力去做吧。至今我在臺灣捐血近七百次, 2003年初來到上海至今滿十週年, 在上海及大陸地區捐獻血小板二百六十余袋, 從我身上實際抽出的血液達到25萬毫升。

  記得在我小的時候,母親帶我到臺北的郊區,看到農民采收紅薯,凡是靠路邊采收的紅薯都不賣,只是擱在路邊。我不明究理,母親説:臺灣的農民已養成一種習慣,用留下莊稼的方式,來感謝上蒼的恩賜,又為那些路過此地或沒有飯吃的貧困路人給予了方便。他們認為分享是一種感恩的情懷,也是一種美德。母親説,自己有能力的時候,要想著幫助別人,給別人留有餘地,往往是給自己留下了生機與希望。給予是快樂,更是收穫。人要有刻苦、感恩、惜福、分享的情懷。

  功利主義的社會讓我們忘記了“感恩”的重要性,殊不知感恩能帶來心靈富裕,是一種喜悅的源泉,能夠增強個人的魅力,開啟神奇力量之門,發掘出無窮的智慧。感恩是奮進的源泉,是幸福的起點。時時懷著感恩的心,是一個做人的基本條件。受益最大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無償獻血就是最佳的體現了“感恩”與“分享”的情懷,健康的人要感恩上天的恩賜,並協助健康欠佳的人,其中包括捐贈血液、器官、幹細胞或骨髓等,讓病苦的人得以獲得重生。各位看到我的手上拿著這張卡,是我在十餘年前加入器官捐贈行列時, 簽署的器官捐贈卡。2012年5月22日我到上海市血液中心成分血採血室做招募工作,見到一位32歲參加互助獻血的馮先生,為其舅舅獻了一袋血小板。向他做了一些必要的説明,並懇請馮先於二十八天后,能為幫助其他陌生的鄉親病患獻血。他説今天他的感受特別的深刻,以往他經常在電視、地鐵或馬路上,看到無償獻血的宣傳,但總認為這是別人的事,與自己無關,這次因舅舅需要用血,全家老的老小的小,不是超齡就是年齡未到,都無法獻血,只剩他一個可以獻血,萬一他的血液檢驗只要有一項不達標準,就會面臨全家無一人可獻血,造成因缺血而失去親愛家人的生命。他開始意識到無償獻血的重要性。馮先生又説,像他這一代已是一胎化,且漸進入老齡化社會,在可預見的未來,有多少家庭都會遭遇到像他這樣的情形,如果大家都自私冷漠,受傷害卻是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因此他肯定的告訴我,28天后也就是6月20日,肯定會看到他來獻成分血,甚至以後會定期獻成分血。馮先生所述的情況,正是當今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冷漠心態是造成血荒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驗證了我一貫的觀念一一用言語面對面進行宣傳與招募的重要性。

  多年來在上海從事街頭招募工作, 我將街頭招募稱為街頭化緣與傳播福音。街頭化緣無償獻血完全是利他的行為, 同時還可以傳播福音, 所謂福音包括下列幾件事:

  1.凡是有愛心來獻血但體檢不達指標者, 我用親身的體驗, 針對不達指標的項目, 建議他們如何藉由飲食調整或生活習慣的改變, 無須服用任何藥物, 就能讓身體由不健康或亞健康恢復到健康的狀況, 從此可繼續做一個快樂的獻血人, 成全他們助人的心願, 至今已造福數十萬人。

  2.經常遇到生活有困難;或因工作無著、或因遭竊缺乏盤纏無法返鄉等需要幫助的人, 我告訴他們即使在自己最苦難的時候, 仍應盡己之力去幫助別人的人, 老天爺會幫助他度過難關, 因為人在做天在看,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最簡單助人的方式就是無償獻血, 選擇捐血助人者, 即使此人體檢不達標, 表示此人仍有心助人, 我一方面給他所需要的現金, 讓他知道要利己必需先利他的觀念, 而非只想要他人幫助自己, 卻絲毫不想去幫助別人;另一方面叮嚀他們, 回鄉後仍需不斷助人, 特別是捐血救人, 如此可將無償獻血宣傳到更多的省、直轄市、地級市及其他地區。我用一石四鳥的方法, 不但幫助了遭遇困境的人;也讓遭遇困境的人懂得先去幫助別人, 為善, 福雖未至, 惟禍已遠離, 並漸獲得好運;再借遭遇困境者的口, 將此觀念傳播出去, 將“大愛”傳到大陸每一個角落, 讓大愛滿人間;同時也為病患招募到所需的救命血液。

  3.向從未獻血的人, 宣説獻血有益健康的正確觀念,用我四十載的實踐體驗, 讓這一個族群的人能借由獻血, 擁有自身的健康與健康生活的心態。

  就無償獻血而言,要增加血液供應量的三個關鍵團體,就是採供血從業人員、志願招募者及身體健康的自然人。因此自2004年起,我以感恩與分享的情懷,將多年經營企業所積累的經驗、觀念與方法,與大家分享交流。由一個無償獻血者與志願招募者的角色,陸續為數個省、直轄市及數十個地級市血站從業人員進行培訓的工作,以提升從業人員生産力與工作積極性;併為志願招募者進行培訓工作,以強化無償獻血招募的力量、工作積極性與服務價值;協助組建或重建志願招募隊伍,發揮輔助血站工作人員的功能。借由紮根血站工作人員與志願招募隊伍的堅實基礎建設,方能對身體健康的群體,發揮強而有力的影響力,擴大無償獻血人數的基礎,同時擴大經常性、定期性獻血者的數量,從而對血液的供給産生巨大的效果,祈能達到消除血荒,造福用血者的終極目標。至今已為七個省、直轄市以及數十個省會城市、地級市從事培訓、招募、宣傳工作,因此而增加的採血量已超過一百萬袋。

  現今的社會出現一些有趣的現象,金獎、白玉蘭獎(編者注:金獎是指“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白玉蘭獎是指上海市“無償獻血白玉蘭獎”)的得獎人愈來愈多,但血液的缺口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愈來愈大,缺血的時間愈來愈長, 缺血的血型愈來愈多。這説明一種現象,採血量不敵用血者的需求量,從而得知無償獻血招募工作的重要性。我2012年三月起,應上海市血液中心領導的邀請,擔任上海市血液中心志願者服務總隊第一支隊隊長, 要求重建這一支志願者隊伍。為達到重建的目標, 首先要讓志願者擁有正知、正見與善知識, 因此重新培訓所有志願者, 包括灌輸正確的觀念、建立行為的規範、養成奉獻的精神等;除此之外, 還要設定隊伍的定位、設定一致的目標等工作的推動。初期目標是先止住各採血點滑坡的情況, 其次自當年七月起, 各採血點陸續産生同比正增長的情形。更進一步自今年寒冷的一月起, 讓我們振奮的成果産生了, 總體同比開始産生正增長達到20.2%;其中某些採血點同比正增長達到58.4%, 只比2012年氣候溫暖且有十一長假的十月少38袋血液, 在大環境不利於無償獻血的情況下, 我們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今年三月同比正增長更達到68.5%, 甚至創造該採血點的新歷史記錄, 比2011年有五一長假的五月原歷史記錄還要增長63袋血液;今年四月同比正增長更屢創新高達到87.5%, 再一次刷新歷史記錄, 比前一記錄更增長71袋血液, 在我接任隊長這13個月以來, 我們屢次創造奇跡。容我在此感謝所有獻血者、招募志願者以及從事採供血工作的相關人員, 大家都為了相同的目標, 為了建構和諧社會, 不斷努力, 並且付出了極大貢獻。同時由此次重建過程中體現出, 凡事只要有心, 不論年齡、男女, 任何人都可以貢獻己力, 改變世界, 不但能産生正能量, 甚至能傳播正能量。佈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而是有心人的參與。“正能量”不只是挂在嘴邊, 而是需要拿出實際行動, 身體力行, 才會發揮出能量。“年輕”並不只是狹意年齡較小的意思, 實質的年輕是心靈的一種狀態, 是頭腦中的一個意念, 是理性思維中的創造潛力, 是情感活動中的蓬勃朝氣。意味著超越怯懦和慾望的膽識與氣質;意味著甘願犧牲溫馨浪漫時光去闖蕩人生;歲月可以在皮膚上留下皺紋, 卻無法為靈魂刻上一絲痕跡。人人若能擁有如此心境, 人人皆可稱之為年輕人。但願每個已在皮膚上留下皺紋的臉上, 永遠散發著春天的氣息和年輕的光彩, 願大家永遠年輕。

  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是在於接受,更不是在於爭取。每當我們陷入低潮的時候, 都希望能有奇跡降臨在我們身上;但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 是否願意去做那個製造奇跡的人呢?每個人內心最深處都有一個善念,那就叫做心燈,深深地期盼大家一起做個點燈的人,點亮每個人的心燈——喚醒沉睡中的善念,一起投身到無償獻血的行列中來,為挽救生命而努力。點亮生命的“燈”, 這樣,在生命的夜色裏, 我們才能尋找到自己的平安與方向,從而得到快樂與自在。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