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畫説閩臺緣:報恩寺裏報祖恩

2013年07月01日 12:30:00來源:福建日報

畫説閩臺緣:報恩寺裏報祖恩

  石馬宮一角,翹脊龍鳳,雕梁畫棟,閩南特色建築風格鮮明。

  “南安有座石馬宮,臺灣嘉義雙溪口也有座石馬宮。兩地石馬宮供奉的都是林元帥,同出一派的建築風格和匾額、香爐等,無不體現了閩臺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神緣。”南安市羅東鎮維新村主任侯清水説。

  日前,第五屆海峽論壇“閩臺同名村鎮續緣之旅”走進南安石馬宮,嘉義雙溪口石馬宮主委侯明堯帶領60位臺灣鄉親來到祖廟,進行了隆重的拜祭儀式。“祖宗恩情不能忘,石馬宮就像是一盞明燈,讓分隔對岸的同姓宗親找到了根。” 侯明堯説。

  石馬宮為二進歇山式磚木石結構,翹脊龍鳳,畫棟雕梁,建築風格相當精美。殿內四壁多有壁畫、對聯,或是民間神話傳説,或是對林元帥忠義的頌詩,頗具特色。側殿有座石亭,上書“石馬古跡”。亭內還有兩尊石馬靜臥於此,據侯清水介紹,這兩塊石雕是林大元帥信仰的見證。

  石馬宮又名報恩寺,是當地百姓為報恩林元帥所建。據侯氏族譜記載,隋末唐初時,當地鄉親本是姓劉,因先祖受陷害、遭滅族之災,一位林將軍用親生兒子頂替,救下劉氏幼子,據説殿內的“孩兒佛”就是獻身的林將軍幼子。後來林將軍將劉氏幼子託付給侯氏先祖,才得以保存下劉家血脈。從此,劉家後人為避禍改姓侯,得以繁衍生息,這是歷史上“劉侯同宗”之説的由來。為銘記林將軍救命之恩,劉侯兩姓族人將居住地改稱劉林,並在岩崖上營建石馬宮祀奉,因岩石形似馬狀圖騰,故得名石馬宮。

  “明末清初,南安侯氏先民移居臺灣嘉義,從家鄉石馬宮奉請林元帥香火入島,在當地建廟奉祀,同號石馬宮,代代相傳。”南安市文管辦主任楊小川説,這種宗族、廟宇文化深深紮根于兩岸鄉親的血脈和生活中,成為聯結兩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紐帶。至今,每年林元帥誕辰,當地都會舉辦各種民俗活動。

  近年來,兩地宗親及石馬宮信眾往來頻繁。2012年,臺灣侯氏宗親尋根謁祖團來到維新村,包括臺北市侯氏宗親會會長侯永雄、臺北大學校長侯崇文等,這是臺灣侯氏宗親多年來首次組團回祖地尋根。今年3月,旅外福建南安劉侯宗親會成立3週年之際,召開了兩岸劉侯氏千人懇親大會,海內外宗親紛紛捐資重修了石馬宮。以石馬宮為平臺,兩岸宗親探親互訪愈來愈多,宮廟交流也越來越熱絡。(記者 劉深魁 通訊員 侯今看 文/圖)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