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福建石獅海上潑水慶端午 再續兩岸文化情

2013年06月13日 08:53: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石獅6月12日電(郭斌 劉真真) 兩岸共潑“幸福水”。作為海峽論壇閩南文化節的子項目之一,第七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于12日端午佳節,在泉州石獅古港——蚶江古渡頭拉開帷幕,30名臺灣鄉親組團參與盛會,近萬名兩岸觀眾冒雨前來,共賞了這場文化盛會。

  以潑水互相祝福的“海上潑水”,以鞭炮觸發炮蕊的“攻炮城”,以“落湯鴨”的心態捉鴨的“海上捉鴨”……滿載著傳統佳節的祝福喜慶之意,讓遠道而來的兩岸鄉親津津樂道,文化韻味四起,閩臺情誼四溢。

  臺灣參訪團團長、鹿港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蔡雨亭在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鹿港與石獅語言相通,地源相近,血脈相傳,兩岸一家親。在此前6屆活動中,我們實現了文化的交流,達到了很多方面的合作,也更加深了兩岸之間的親情。期許著能在兩岸共同的努力下,在今後為兩岸文化傳播上演一場既有創意又富有傳統的民俗宴會。”

  蚶江海域潮汐涌動,似意海峽情之源長。中午1時許,第七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正式拉開序幕。兩岸文藝界共同上演了大型文化表演,兩岸吉祥平安、祈福同祥成為主旋律。

  伴隨著喧天的鑼鼓聲,獨具閩南風情的端午習俗表演——“王爺船”出海。在焚香禱告之後,插著各色彩旗的祭祀王爺船“金再興”號神船帶著兩岸人民祈求“風調雨順”“祈福平安”的願望出巡,為兩岸同胞共同祈福。精彩的演出贏得了在場觀眾連連喝彩。

  活動的重頭戲——獨具特色的“海上潑水”上演更是將本已熱絡的氣氛推向高潮。只見,海面上,幾十艘漁船競渡穿梭,來自兩岸的船員追逐嬉戲,伴隨著濛濛細雨,大家競相用各種勺、桶盛滿海水,相互追逐傾潑。人們視此水為“吉祥水”、“幸福水”,要讓這聖水淋個透,以圖吉祥、幸福、興旺。

  海上潑水節作為維繫海峽兩岸、海內外同胞情誼的紐帶,潑出了根連根的血脈情,共求兩岸幸福。

  除具有濃厚閩南文化氣息的大型民俗表演活動與“海上潑水”活動外,妙趣妙趣橫生的“海上捉鴨”,緊張激烈的兩岸龍舟賽等海上民俗活動,與民俗踩街、兩岸燈謎聯猜、閩臺獅文化精品展、媽祖文化交流、兩岸青年歌舞晚會、攝影大賽等陸上活動交相輝映,共同上演一場盛況空前的閩臺大型民俗文化大戲

  石獅蚶江與臺灣鹿港的對渡文化習俗已延續數百年,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獨有的海上潑水民俗活動,成為蚶江古渡的一大特色。

  據載,端午“海上潑水”習俗最早見於明代,盛行于清朝,是石獅蚶江與臺灣鹿港對渡的産物。樹立在石獅蚶江海防官署遺址上的《對渡碑》記載:“蚶江為泉州總口,與臺灣之鹿仔港對渡……大小商漁,往來利涉,其視鹿仔港,直戶庭耳”。生活在兩岸的同胞為了傳遞鄉音,于端午節期間,在石獅的蚶江以及臺灣的鹿港兩地舉行兩岸對渡儀式,以潑水互相祝福,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海上潑水節”, 並形成全國乃至世界僅有的民俗。

  自2007年起,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已成功舉辦六屆,活動規模、層次和影響逐年提升,先後被列入文化部對臺文化交流重點項目、國臺辦對臺交流重點項目,榮膺“中國最具地方特色的節慶”。

  此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活動以“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及閩南文化生態保護”為主線,突出閩臺文化交流,弘揚傳統對渡文化,促進文化和旅遊融合,充分展示閩臺多元民俗文化魅力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成果。(完)

[責任編輯:段方君]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