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遊子心 故鄉情 “閩臺對接”歡樂年

2013年02月11日 10:38:00來源:福建日報

  第373次拎起行囊,王人瑞登上了飛往臺北的班機。今年虛歲90的這位耄耋老人,每年往返海峽兩岸,經歷了25個“閩臺對接”的春節。

  “每年春節,先在臺北和妻兒守歲,然後飛回泉州,和親朋好友們一起歡聚到元宵過後。”獨特的“閩臺對接年”裏,王人瑞最難忘的是第一次返鄉過年的情形。

  王人瑞是泉州市鯉城區上坊巷人。1947年,21歲的他成為臺灣光復後首批赴臺的工作人員,現在是臺灣著名的經濟學家。但他對故土的眷戀和葉落歸根的情結始終放不下。

  1988年,臺灣當局開放大陸探親後的第一個春節,王人瑞特意帶著妻小繞道澳門轉機,花了近5個小時才抵達廈門機場。

  “半生在外,鬢髮漸衰,歸根難期;故鄉一草一木,親人一顰一笑,映現如昨。”在臺灣,王人瑞憑記憶手繪了一張泉州市區圖。回到泉州,他特意叫上三輪車在小巷裏轉,記憶中的路線還在,原來的風貌還在,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親朋好友熱熱鬧鬧聚了好幾天,濃郁的親情把一顆遊子的心捂得熱乎乎的。

  王人瑞説,臺灣民間過春節的習俗與閩南相差無幾。“只要一進農曆十二月,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做尾牙、 送灶,大年夜守歲,都與大陸一樣。”

  大年三十,全家老少在一起“圍爐”。桌上的每個菜都有寓意,魚圓取意闔家團圓,蘿蔔在臺灣叫“菜頭”,就是“好彩頭”的意思。“我們是開閩三王的後裔,我育有5子4女48個子孫,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過年過節,禮數很講究的。圍爐時吃的蔬菜要連根煮熟,從頭吃到尾,以祝父母長壽。”

  臺灣稱大年初一為“新正”,意為新的一年將會有一個堂堂正正的開始。當天淩晨,頭一件大事是全家老少一起拜祖先、祭祀神明,再依次向長輩問安行禮。最有意思的是出門拜年,又叫“走春”、“開春”、“賀正”。凡有來人,主人用朱紅木盒盛著糖果並端上“甜茶”待客;設宴請客,彼此應酬,名叫“請春酒”;客人告辭時,互相向對方孩子贈紅包。

  “這和閩南年俗幾無二致。我小時候在泉州,因為是長孫,6歲就著長袍馬褂瓜皮帽,跟著祠堂祭祖,三拜九叩。出來走春,見到長輩要恭恭敬敬地鞠躬作揖,否則,人家會説這個孩子不受教,家長也臉上無光。”王人瑞回憶道。

  闊別近半個世紀,王人瑞又一次回到家鄉,不同的是,已經由“受教”的晚輩變成“授教”的長輩。説起現在,他有點遺憾:“有些很好的禮儀漸漸消失了,連最有人情味的走春,都用電話、短信代替,更別説給長輩鞠躬請安了。但是,這些儀式,實際上是在提醒人們不要丟掉孝悌仁義這些做人的根本。”

  在年俗中讀懂中國,我們的視野,一半在大陸,另一半在臺灣。“愛”要有心,“親”要相見,“義”中要有我,這是王人瑞心中年俗的深意。

[責任編輯:李瑞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