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輕舟駛過萬重山——兩岸“三通”從夢想成為現實

2012年10月25日 08:52:00來源:人民日報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這篇1800余字的公開信首次提出期盼兩岸通航、通郵、通商,即“三通”。此後漫長的歲月裏,“三通”成為兩岸人民呼籲次數最多的字眼——

  三十年的“三通”夢

  2008年10月,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與世長辭。這位臺灣“經營之父”晚年最深切的盼望便是兩岸“三通”。但他沒能等到這一天——因為臺灣當局的阻撓,一灣海峽,咫尺天涯。

  不能“三通”,海峽兩岸2000年311萬人次、2008年437萬人次的人員往返,都需經第三地轉機,耗時、耗力、不經濟。不能“三通”,更為兩岸經貿往來增加諸多不必要成本。據商務部統計,2000年兩岸貿易總額為305億美元,到2008年已增至1292億美元。貿易額越高,意味著經轉他地增加的額外費用越大。兩岸不能“三通”,最痛的其實是臺灣。天然良港高雄集裝箱吞吐量曾經在世界排名第三,自2000年後名次不斷下滑,到2008年已名列第八。很多關心臺灣前途、兩岸命運的有識之士為“三通”奔走疾呼。王永慶曾公開表示,臺灣不開放“三通”,等於是對臺商的打擊,是在“懲處臺商”。真正最迫切需要“三通”的應該是臺灣。

  迫於輿論的壓力,2001年,臺灣當局推出“小三通”,但是,只限金門、馬祖通往廈門、馬尾的“小三通”有太多限制,怎能代替“大三通”?在熱心人士的奔走下,2003年臺商春節返鄉包機單向從臺灣飛行大陸;又過兩年,春節包機才實現雙向飛行。嚴格來説,仍需經飛港澳的春節包機,航班有限,只是讓少數臺胞小嘗一機到底的便利,且票價貴于成本更高的轉机航班,仍然一票難求、人滿為患。春節包機讓人們對兩岸直航的渴望更加迫切。

  “三通”架起連心橋

  2008年6月,在中斷9年半後,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重啟商談。5個月後,海協會長陳雲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臺北簽署了《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等4項協議。

  按照協議安排,當年12月15日上午,北京、上海、天津,臺北、高雄、基隆,無數人見證了這遲來的歷史時刻:直航班機起飛了!直航貨輪起航了!首封直郵信件寄出了!

  看著臺灣第一艘直航貨輪“立敏輪”緩緩駛出高雄港,時任長榮集團首席副總裁林省三説,這真是“感慨無量及喜悅的一天”。那一天,很多人都變成了“數學迷”,算算空客A330—200飛機從上海到臺北省了多少時間:直航用時69分鐘,耗油7311公斤,比繞道香港節省93分鐘,油耗節省約6800公斤……

  通航、通郵的經濟效益可以量化成數字,其社會效益則不可估量。雖然借助電信、網際網路的快捷,家書不再抵萬金;但是通行的便利,讓人們往來更頻繁、交流更順暢,無疑為兩岸架起一座通往心靈的橋梁。直航之前,臺灣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危言聳聽,謊稱兩岸“三通”後,臺灣會被“木馬屠城”。結果,直航後,一架架飛機、一艘艘貨輪往返兩岸,乘客們歡喜旅遊、經商、求學、訪友,回頭看那些謠言何等荒謬可笑。臺灣一位學者認為,“三通”之後,兩岸軍事衝突的可能性“遞減為零”。

  陸資赴臺在路上

  嚴格來説,2008年12月15日,兩岸並未實現全面“三通”,因為“通商”只做到了一半。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大陸就開放臺商投資,但由於種種原因,臺灣方面一直拒絕大陸資金入臺。

  直到2009年6月,臺灣方面首次宣佈開放192個大陸民眾可投資項目,2010年5月、2011年年初又先後開放兩批,三波累計開放了408個項目。其中製造業約204項,開放幅度為97%;服務業為161項,幅度為51%;公共建設為43項,幅度為51%。

  然而,效果不如預期。據臺“經濟部”統計,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核準陸資入臺投資件數為284件,核準投資金額合計約3.08億美元。相比之下,目前在大陸的臺商有8萬多家,投資總金額近4000億美元。

  究其原因,一方面歧視客觀存在。時至今日,臺灣開放陸資赴臺項目仍然是正面表列方式,也就是説沒列入項目不得投資。而臺灣向其他外來資本開放則採取負面表列方式,未被禁止的均能投資。即使是已經開放的項目,陸資感興趣並有競爭力的項目都設置了門檻。如面板與半導體産業,陸資持股不得超過50%;再如公共建設部分,陸資不能承包工程,公路建設只限臺灣主幹道服務區等。

  另一方面配套措施不完善。大陸民眾赴臺簽證難,人民幣銀行卡使用不便,家屬出入、留居方面無必要配套等等,大大降低了陸資考察、投資的積極性。有學者形容,臺灣對陸資是“開了大門,沒開小門”。更不用説,項目審批時間過長、陸資在臺灣人地兩生等其他問題。

  8月9日,兩岸兩會領導人簽署了《海峽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內容涉及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擴大陸資來臺投資,平衡兩岸投資等。臺“經濟部”官員9月又透露,他們目前正在檢討第四波陸資入臺問題,包括項目檢討與已開放項目附加條件鬆綁等。不管是為臺灣經濟注入活水,還是讓兩岸經貿關係更加均衡,臺灣相關部門都該讓陸資赴臺的步子再邁大一點。惟有如此,通商,“三通”的最後一通才能平順暢通。

[責任編輯:段方君]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