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13《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産業競爭力調查報告》在京啟動

2012年07月19日 10:40:00來源:人民網

  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向勇副院長

  文化創意産業為新一波的經濟動力,其關乎國家競爭力與城市未來發展,深信經濟建設可以使國家壯大,而文化建設可以令國家偉大。在目前兩岸急欲發展文化創意産業之同時,成立於2006年之“亞太文化創意産業協會”秉持:促進文化創意産業蓬勃發展、推動文化創意産業人才養成、建立國際文化創意交流與智慧財産權交易平臺的宗旨,于兩岸蓬勃發展文創産業的重要時刻,亞太文化創意産業協會于去年3月發佈《2011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競爭力調查報告》,並獲得兩岸各城市及領導的一致關注,並且於今年7月將正式啟動2013年文創競爭力調查作業。

  《2011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競爭力調查報告》受到文創界、學界、政府機關等極高的關注與認同,同時表達對於《2013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競爭力調查報告》一書的期盼及重視,故協會於今年7月18日在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舉辦《2013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競爭力調查報告》啟動發佈會,現場特別邀請到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部祁述裕副主任、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劉震濤所長、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向勇副院長與亞太文化創意産業協會陳立恒理事長等貴賓親臨現場,共同宣告2013年報告書正式啟動調查。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部祁述裕副主任十分肯定《2011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競爭力調查報告》的研究。並於致詞中表示,現今中國的成長仰賴文創産業的蓬勃發展,然一個城市如何營造適合産業發展的環境,並進而帶動彼此的成長,學術研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期許《2013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競爭力調查報告》在既有基礎下,能有更精闢深入的調查成果。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劉震濤所長表示,當今兩岸已走向和平發展新的時期,然中華文化是連結兩岸和平發展最重要的紐帶。如何透過臺灣文化蘊涵的多元性,結合大陸深遠的影響力,一起將中華文化推向新的輝煌歷史時期,是當今刻不容緩的議題。希望《2013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競爭力調查報告》結合42個城市的研究,讓更多人看到中華文化全面的呈現。

  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向勇副院長表示, 21世紀,中國已走向城市化與産業升級的階段,城市發展重點已從商貿、工業、商務走向文化城市。文創産業的發展可從宏觀的國家政策、微觀的企業産品以及綜觀的城市集聚來評估,2012年,將為文創産業的分水嶺,未來城市將與文創産業聚落結合更加緊密,走向中高級産業發展。希望《2013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競爭力調查報告》,能讓兩岸清楚文創立市、文創立國的具體執行方向。

  亞太文化創意産業協會陳立恒理事長于會中分享,優勢文化創意産業的定義為以科技為後盾、以人文藝術為要求、以創意為核心、市場為導向,結合生産行銷與服務所創造出最具競爭力的價值鏈。法國經濟學家皮耶、柏度曾言,一個國家的實力要從經濟、社會、文化資本進行檢視,其中,文化資本是不容犧牲的,因為要透過創意,將文化轉換為經濟資本;透過文化,打造受人尊敬的社會資本。兩岸逐漸悟道文化的重要,在今年大陸十二五計劃中,即以文化強國,以文化走出去,影響世界為執行重點。希望通過《2013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競爭力調查報告》,讓兩岸城市都能因經濟而強大,更因文化而偉大。

  今年,亞太文化創意産業協會再度委請中原大學教授呂鴻德博士作為《2013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競爭力調查報告》主持人,帶領研究團隊從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現勢、政策、産值與前景,精闢剖析文創力與競爭力,分析研究發展趨勢,了解兩岸文創産業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呂博士于發佈會中分享,一個國家的崛起,從早期的武力侵略、貿易輸出到今日的文化滲透,文化,已然成為當今各國發展最重要的面向。《2013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競爭力調查報告》有三項創新:一,城市研究樣本增加揚州、常州、中山、泉州市、石家莊、嘉義等六個城市,從原36增為42個,讓研究範圍更為全面。二,在“文化軟實力”的評估中,從原有之文化支援度、文化內涵度、文化創造力、文化發展力此四項指標,延伸“文化融合度”與“文化影響力”兩個構面,研究指標從84個增加為105個,讓報告更臻完善。三,增加兩岸文化創意産官學研界二十位專家團隊,針對問卷結果執行評比,讓報告更具專業信賴度。

  《2013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競爭力調查報告》預計于2013年1月北大新年論壇公佈調查結果,希冀透過此研究,促使兩岸城市從代工製造基地向文化創意城市轉型與蛻變,亦提供兩岸文化創意企業佈局之未來參鑒。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部祁述裕副主任

  蒞臨貴賓共同見證2013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産業競爭力調查報告啟動發佈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劉震濤所長

  臺灣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系呂鴻德教授

  主辦單位代表亞太文化創意産業協會陳立恒理事長

[責任編輯:段方君]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