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對話臺北故宮“女掌門”:如何讓珍寶“活”起來

2012年07月19日 10:07:00來源:人民網

  位於寶島臺灣臺北市郊的陽明山腳下,有一幢特別的宮廷建築。淡藍色的琉璃屋頂覆蓋著米黃色墻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在這幢建築裏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來從宋至清歷朝皇帝推崇藝術而廣事收集的稀世珍品近70萬件,倣若一個龐大的中華文化寶庫。一直以來,無論是作為景點還是文物機構,這裡也是兩岸矚目的焦點。它就是聞名遐邇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夏季一個驕陽似火的日子,我們如約到訪,對話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這位穿著一襲古典套裝、氣質文雅的“女掌門”娓娓道來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故事。

  亂世浮沉 臺北故宮前世今生

  談起臺北故宮博物院中館藏文物的由來,院長周功鑫女士回憶説,1931年,日本侵佔東北,為了中華文化瑰寶的安全,1933年起,故宮“文物大遷移”秘密開始。它們由北京到上海、到南京,後又輾轉到四川、貴州,歷時十幾年,行程數萬公里,但是卻無一件損壞、無一件丟失。抗戰勝利後,這批文物陸續運到南京。1948年底,解放戰爭勝利在即,這些南遷文物中的精品又被分三批船運到了臺灣。除了故宮博物院的2972箱文物精品,當時運到臺灣的還有當時南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852箱及其他單位的文物。赴臺後文物先集中在臺中霧峰鄉吉峰村倉庫,1965年11月12日,臺北故宮博物院落成,文物逐次遷入,也正是從那一天開始,中國有了兩座故宮博物院,從此,那些曾經在紫禁城養心殿朝夕相處的稀世珍寶們分隔海峽,隔水相望,一別就是半個多世紀。

  臺北故宮究竟藏了多少國寶? 據周功鑫透露,現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裏面,由祖國大陸運往臺灣的文物,其中器物、書畫類文物5萬餘件,善本書籍近16萬冊,清宮檔案文獻38萬冊,加上遷臺後徵集的文物館藏總數一直在成長,目前大約總計69萬3000多件。

  她表示,在這樣的基礎上,臺北故宮博物院涵蓋的物質文化內涵包括陶瓷、玉器、銅器、漆器、琺瑯器、書畫,是華夏文化最好的見證。

  護寶有方 文物安保滴水不漏

  作為擁有大量中華文化瑰寶的臺北故宮,其安保措施是怎樣的?周功鑫介紹説:“我們對文物的提取、運送、檢視、測試,都有作業規則,操作手冊。比如持拿文物之前,工作人員必須摘下手錶、戒指、手鐲等,以免碰觸文物,造成損害,因為有些瓷器就跟蛋殼一樣薄脆。另外,哪些文物持拿時需戴手套,哪些又不能戴手套,這都有規定。”她舉例而言,比如持拿紙張,就必須戴手套,持拿牙雕就不能戴手套。這些工作人員都經過長年訓練,對操作規程的每一步都十分熟稔。

  此外,她還指出,文物從匣子裏取出來,放到桌上,都會用毛氈鋪墊,之後,文物只能在桌上水準移動,不能再提起來。文物修復或者保養需要上儀器時,都會事先用一個複製品進行各種測試,之後,才會把真的文物放上儀器,這當中的每一步都必須十分謹慎,做到萬無一失。

  周功鑫院長向記者透露,館藏的文物雖價值連城,但並未給它們上保險。道理很簡單,“因為雖然你保了險,但是壞掉還是壞掉了,只是賠你這個錢而已。很多文物的價值無法估量,要了這個錢又有什麼用?”

  她介紹説,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不會對文物進行保險。因為文物保險的費用非常之高,不如把這個錢拿來做安全措施和人員的培訓。

  文物“活化” 創意帶動新活力

  文創衍生産品的開發是臺北故宮文物“活化”的一大內容。位於正館一樓的文創商店裏人流不斷,售賣融合著“故宮元素”的複製畫、文具、服裝、飾品、工藝品等眾多品種的禮品。周功鑫告訴記者,衍生品開發有4000余種。

  “博物館作為文物精華寶庫及教育推廣場所,正為文創産業提供了最佳養分,透過文創系列活動培訓各界優秀團隊,將‘故宮元素’融入各創作領域,並建置後續相關發展機制,以活化培訓成果”。周功鑫説。

  “活化”的還有休閒餐飲。 “三希堂”位於臺北故宮正館的四樓。説是餐廳,其典雅氤氳的文人氣息不如説是茶館更恰當。“三希堂”入口處擺放著乾隆時期的書畫器物複製品,走進餐廳一眼就能看見四庫全書。“三希堂”之謂,源於乾隆皇帝位於北京故宮養心殿西暖閣的書房,收藏著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及王珣的《伯遠帖》,三帖為稀世珍寶,乾隆因此題稱“三希堂”。眾所週知,《三希堂法帖》中最著名的《快雪時晴帖》現藏于臺北故宮,與藏于北京故宮的其他兩帖已分隔六十余載。

  置身於乾隆時期的典藏氣息中,一邊品啜好茶,一邊吃著地道的臺灣美食,伴著書香雅樂,體味著設計者將飲食空間從傳統文化過渡到現代生活的良苦用心。

  看似殿堂,實際更像多功能的文化生活區,除展覽外,臺北故宮提供著遊客休閒、約會及消費的多重選擇。臺北故宮,始終在拉近與民眾的距離。

  互動娛樂 讓年輕人親近文物

  “年輕人喜歡動,而文物都是靜態,怎樣才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到博物館來?”周功鑫説,臺北“故宮博物院”針對這個問題,有意識地讓展出更具活力和娛樂性,來吸引年輕人。

  臺北“故宮博物院”從2008年11月推出“週末夜藝文表演活動”,藝文表演包括音樂、舞蹈、戲曲、民俗技藝等,任何演出團體經過申請後即可每週六晚間在臺北“故宮博物館”廣場免費演出。該活動很受年輕人喜愛,目前已成為臺灣藝文表演、交流的優質舞臺及象徵指標。

  活動在兩年多的時間裏共舉辦100多場,總計吸引20多萬觀賞人次,為靜態的故宮展覽覆上活潑生動的表演氛圍。

  囿于文物保存因素,年代久的名家書畫至少每3至4年才能輪替展出。為此,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全新的書畫多媒體室,透過數位電子視訊等高科技手段,實現觀眾動手跟名畫互動,觀眾可以觀看細部、翻頁、卷畫等,突破實體展示的藩籬,看到更深、更廣的書畫面貌,深度呈現名畫之美,建立博物館觀眾主動學習的嶄新模式。

  “藏品是博物院的心臟,教育是博物院的靈魂。”周功鑫如是説。她從2008年就提出一個口號,要“形塑典藏新活力,創造故宮新價值”,如今,在她的推動下,從點滴可見,臺北故宮更具活力,也更具價值。(人民網記者 潘健、吳亞明、鄧志慧、張葳、翁奇羽、董子龍7月9日于臺北報道)

[責任編輯:陳寧]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