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廈門“三十而麗”:新一代臺籍青年鷺島築夢

2011年12月16日 11:28:00來源:東南網

  不是猛龍不過江。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就有一大批臺灣年輕人抱著打拼天下的理想來到大陸經商,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選擇在廈門落地生根,隨著廈門經濟特區的騰飛,也為自己獻出的青春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如今,“三十而麗”的廈門,對於臺灣新一代的青年來説,依舊充滿了無窮的魅力。

  近來,透過幾場廈門臺商協會組織的活動,一個“臺商青年聚落”自發形成。廈門商界雲集的很多聚會場合,總會活躍著各類個性張揚的臺籍青年,他們搞戶外單車聯誼、開海灘派對,也造訪前輩企業取經管理經驗。尤其這兩三個月來,時常都能看到這個群體不斷地加入新鮮的面孔。和老一輩的臺商不同,新一代的臺籍青年 (以1975年至1985年出生為主)大多都接受過海外教育,擁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他們是如何看待廈門這座城市,這個群體有著怎樣的夢想呢?導報記者近日深入這個“臺商青年聚落”進行了了解。

  青年才俊登“鷺”拼出一片天

  伴侶、寵物也跨海而來

  “在全球架構裏,我是我們公司的最底層,但是在廈門乃至整個福建,我就是這裡的負責人。”供職于一家跨國公司的韋德 (化名)是個30歲的臺灣青年,今年3月份被總公司派到廈門來,在工作順利交接後,他向本地人打探了廈門最有文化氣息的地方,而後,便在廈門大學邊上租了個看海的房子。4月份的時候,韋德讓老婆朱朱也辭掉在臺灣銀行的工作,帶著他們養的貓咪,一起到廈門過起浪漫的濱海生活。

  志陽(化名)記得很清楚,2011年3月1日,是他被老闆派來廈門的日子。他是典型的臺灣“80後”,人長得斯斯文文的,如果他不做自我介紹,大家根本不會想到他來自對岸。志陽從事的是貨代工作,之前供職地點在香港,他説,這一行在香港的競爭很激烈,而廈門正在上升的階段,空港和海港越做越大,讓他們有信心在這裡發展。

  鴻君和光佑兩兄弟,今年9月份在廈門大嶝小鎮開店賣珠寶,他們家由父親創業開始,目前已是臺灣玉類最大的批發商,原本,臺灣的生意就做得夠大了。不過,今年開放“自由行”後,陸客對於珠寶的購買力,讓兩兄弟看到了大陸市場的廣闊前景。當他們得知,在大嶝島賣東西可以享受免稅等優惠措施後,便決定來廈門試試看,並且想以此為據點進軍大陸市場。“我們想知道,自己究竟臺灣的生意就做得夠大了。不過,今年開放“自由行”後,陸客對於珠寶的購買力,讓兩兄弟看到了大陸市場的廣闊前景。當他們得知,在大嶝島賣東西可以享受免稅等優惠措施後,便決定來廈門試試看,並且想以此為據點進軍大陸市場。“我們想知道,自己究竟能搞出多大的名堂,不來不甘心呀。”幾個月下來,兄弟倆的生意經營得還不錯,想家了,兩人就輪流回臺灣。

  臺商二代延續父輩財富故事

  思考企業的轉型問題

  在一次聚會上,“70後”小林主動找到導報記者諮詢,“我們企業是做眼鏡的,這次剛剛拿下中國馳名商標,這種消息能不能上新聞?”在閒聊的過程中導報記者才發現,原來小林的父親就是這家公司的老總,很早便來廈門創業,而小林在海外深造後,原本打算在海外定居,但是考慮到父親年紀有點大了,便來廈門幫父親打理生意,如今他對眼鏡的業務已經十分熟悉,代表自家企業去參加行業會議,他都應答自如。

  俊傑跟小林一樣,也是一名臺商二代,他的父親在廈門經營的是日用品企業,俊傑現在擔任企業經理一職,用他的話説,就是“總打雜”的,因為什麼活他都幹。俊傑來的時間比較早,2003年就來到廈門了,“那時候,廈門可還沒有塞車的概念”。轉眼間,俊傑娶了廈門本地的媳婦,工作也更得心應手。如今,他思考最多的就是企業的轉型問題,“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承接父輩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如何創新。”以往,公司生産的産品多為木製品,如今則採用更多的複合材質,這在他看來,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臺農奶業的吳健福是一個絕對的“非典型80後”。他不但在父親開辦的農場裏幫忙管理廠務,同時也是集美大學工商管理學一年級本科生。和同齡人相比,因為經歷豐富,吳健福顯得老練很多,這讓他坦言和班裏同學有時候會聊不到一起去。而雖然讀著書,但吳健福也不是單純的學生,他並沒有選擇脫産就讀,而且他坦言,精力主要放在廠裏。過去並不讓他參與市場事務的父親,近來開始讓其逐步參與相關事務。在吳健福看來,父親希望磨練自己太衝的個性,所以把自己“丟”到了生産第一線,而自己熟悉業務後,也渴望協助拓展父親的奶業市場。

  “70後”的羅柏嵐和李鑒育年齡相倣,他們的父親私交甚好,而且都是廈門臺商協會的風雲人物。而他們兩人,雖説“站”在父親的肩膀上創業,但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羅柏嵐選擇和父親傳統行業完全不同的服務業開始,已經成功在廈門開設了60多家便利店,在零售業領域小有名氣,也讓父親時代的輝煌延續下去。而李鑒育也將父親過去主攻的體育用品外銷方向,轉向內銷市場,開啟家族企業不一樣的事業藍海。

  關注廈門特區發展的每一步

  房價、島外開發一個不少

  在採訪的過程中,導報記者發現,臺籍青年們對於廈門發展的每一步都在密切關注,他們不僅關心政策的變化,甚至會到菜市場、圖書館,去探尋原汁原味的廈門。

  方勝(化名)最近正在密切地關注廈門的房價,聽説最近廈門已經有房子降價了,他十分激動,“臺灣人在廈門,沒有幾個不關心房價的,早幾年來的臺商,都是幾套幾套地買,大家都賺翻了。”37歲的方勝説,他在廈門已經有房子了,再買也是為了投資,不過今年不會出手,“看看形勢,可能明年就會”。

  信譯也是一位臺灣“80後”,他通過應聘來到廈門的一家臺企當設計師。雖然來廈門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但是每到休息日,信譯便會走街串巷,尋遍廈門好吃好玩的地方。他會去八市買海鮮、去圖書館找資料、到萬達去看電影,然後,把這些好東西上傳到自己的社群網站上,讓臺灣的朋友也能一起同步感受他在廈門的生活喜悅。

  小林家的工廠設在廈門島外,他最關心的政策問題是,廈門在島內外一體化的建設過程中,各個區的定位和資源分配問題。“相比島外而言,廈門島內的發展確實比較飽和了,所以我會更注意島外是不是有更大的發展機會。”而志陽關心的則是物價和空氣品質,“廈門的物價比想像中高,空氣也沒有傳説中那麼好,堵車問題更是讓人糾結”。

  對於吳健福來説,最關心政策,尤其是中央對於企業發展的各項扶持政策,此前關於小微企業的討論,讓他看到了自家農場發展的希望。畢竟父親到廈門做農場,一步一個腳印,現在已經初具規模,進一步發展非常需要政策利多。(《海峽導報》 記者 楊思萍 張燕娟)

    

[責任編輯:楊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