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生活融合的廈門樣本 吸引臺灣人才就業創業

2011年12月06日 13:57:00來源:新華社

  來自臺灣的蔡心瑀如今是廈門理工學院的一名教師。一樣的語言,一樣的風俗習慣,一樣的事業單位聘用的教師身份,一樣的福利待遇……讓蔡心瑀感覺到廈門是一個溫馨的家,“我願意一直待在廈門,為推動兩岸的文化、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做點事情。”

  2007年,蔡心瑀來到廈門大學攻讀文藝學博士。“來之前對大陸的生活有些不安,現在看來,除了教材繁簡體字有所差別外,其他都一樣。”蔡心瑀説,“如今我回到臺北和師弟師妹們交流的時候,我都會説,廈門不僅氣候宜人,風景迷人,更有良好的學習和工作環境。”

  2011年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有著紮實理論功底和豐富實踐經驗的蔡心瑀,通過廈門市公開招聘,順利被廈門理工學院設計藝術系聘用,擔任教學工作。

  對於這個工作崗位,蔡心瑀有許多計劃,“我要多促進臺灣高校、臺資企業和學校的合作,之前我在臺灣曾有大學任教的經驗,也擔任過臺灣‘教育部’的研究助理,對於兩岸教育與學生的特點有比較深入的認識,我想要把過往在臺灣所積累的一些教學理念和經驗融合到這裡的教學中。”

  “大陸這幾年尤其是廈門和臺灣的交流合作越來越多,當時沒想到能留在這裡工作,在畢業時遇到這麼好的政策,真的很幸運。”蔡心瑀説。

  近幾年,廈門吸引了許多像蔡心瑀這樣的臺灣人才到廈門就業創業。當地在臺胞子女就學、臺胞就醫等方面也制定優惠措施,讓臺胞能安心置業並居住生活。

  廈門市教育局在臺生的學籍管理上將臺生視同本市市民,優先解決臺胞子女在廈就讀問題。2006年起,在廈門市第一中學、廈門市雙十中學和廈門市外國語學校等重點學校的初中部開設了臺生班,在一些熱門學校,預留出名額,解決臺生的入學問題。廈門還嘗試“臺生中考免考政治”、“高中招生實行一定的加分照顧”,專門設立臺生獎勵專項經費,對於家庭經濟困難的臺生予以資助等。

  廈門引進了大陸首家臺資醫院廈門長庚醫院。醫院繼承臺灣長庚的先進管理經驗,聘用部分臺灣醫師為臺胞看病。由兩岸藝人合作完成的60集閩南語喜劇《歡天喜地》近日在廈門衛視播出,劇中三分之一的演員來自臺灣。

  臺灣演員凱文説,“兩岸交流越來越頻繁,廈門和臺灣隔海相望,兩地氣候、風俗甚至民眾的生活習慣都很相似,我很樂意當一個兩地文藝交流的傳播者。”

  作為“十二五”廈門對臺工作目標之一,廈門提出建設兩岸同胞融合示範區,對臺胞在廈置産置業、就學就業、居住生活等實行市民待遇,鼓勵常住廈門臺胞融入社區生活,進一步建立健全涉臺法規規章,依法保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

[責任編輯:楊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