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課本大不同 陸版像辭典臺版似玩具

2010年10月09日 09:47:00來源:

  台灣網10月9日消息 據臺灣《旺報》報道,今年9月大陸閩南語教學初次在廈門登場,閩南語“有音無字”,且口述語境難以表達,如果要搬上課堂,一定要有一本可供教師教學、學生閱讀的“紙本教材”,那麼,兩岸閩南語課本有何不同呢?

  “大陸的閩南語課本,與其説是‘教材’,不如説是‘文化材’;臺灣的課本才是教學用的‘教材’!”臺當局“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委員”、閩南語教學專家鄭安住一針見血指出個中差異。

  翻開今年9月廈門初次登場的《閩南方言與文化》低年級讀本,首先令人驚訝的是課文的“海量”:一本課本中洋洋灑灑羅列了60來篇課文,且每篇都是“純課文”,只有一頁,沒有任何其他延伸教材。

  鄭安住表示,即使考慮到這本課本要用2年,大陸低年級學童每個學期也要上15篇閩南語課文;而臺灣中、低年級學童每學期1本課本,只有5、6篇課文,高年級也只有8篇左右。

  臺灣課本雖然篇數少,但是每篇都有豐富的批註、課文要旨、背景介紹、詞語練習等。例如,臺灣通用版第9冊第2課《澎湖菜瓜》,課文來自於俗諺“澎湖菜瓜——十捻(諧音雜念,即嘮叨)”,還引伸介紹田裏的各種瓜類、句型練習、臺灣俗諺,以及發音、相反詞、拼音、小常識等。書中穿插著豐富的插圖、迷宮、連連看等小遊戲,1課大約10頁;課本後頭附上貼紙、字卡、民俗賞玩,整本書根本就是拿來“玩”的。

  兩岸閩南語教材課文難易也相當不同。大陸中低年級教材收錄了相當多唐詩,相較之下臺灣教材的唐詩比例相當少,一般要到高年級的補充教材才有。

  鄭安住表示,他能理解廈門學者“搶救閩南語”的用心,可是唐詩是古韻文,讀法和一般説話不同,且唐詩不是小朋友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果在基礎不穩的初學階段硬塞“高階閩南語”,擔心會有反效果。

  “其實,臺灣剛開始教閩南語時也是這樣,想把過去蒐集的文史資料,一股腦全部變成教材!”鄭安住説,初期“實驗”了一下就發現行不通,因為教學畢竟有別於文史研究,對像是小學學童,必須考慮到合不合常識、小學生看不看得懂等。有些教材會在不影響原意和押韻的情況下稍微變通,例如“洗手食仙桃”改成“洗手食葡萄”;不好改字的另想辦法,例如民謠中出現早已很少見的“碌碡(耕田的碎土機)”,就實際製作模型讓學生理解。(台灣網 孫金誠)

 瀏覽更多各地涉臺新聞

[責任編輯:薛白璐]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