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峽論壇述評:為海峽論壇喝彩!

2010年06月28日 09:37:00來源:

  “讓我們一起為海峽論壇喝彩!讓我們一起為海峽論壇加油!”今天,隨著第二屆海峽論壇圓滿落下帷幕,中臺辦、國臺辦主任王毅在開幕式上的這句話又迴響在筆者耳邊。過去8天,萬餘名來自海峽兩岸的草根齊聚一堂,共同為推動一個更為廣泛的兩岸交流新時代積極貢獻心力;今天,讓我們細數這屆海峽論壇中的幾個“最”,回味激情、體驗“精彩”。

  最是親情暖人心。兩岸間的一切交往,都離不開“親情”二字,第二海峽論壇自然也是如此。就像海峽論壇大會主持人、臺灣媒體評論員張啟愷所説:兩岸民眾聚在一起,説起話來鄉音都相同,這種“見面三分親”的效果有時比送經貿“大禮包”更能打動人心。因為海峽論壇,6月的廈門,處處洋溢著濃濃的同胞情與歡樂祥和的喜慶氣氛。臺北市新竹縣同鄉會首席顧問范振宗放言:“只要兩岸攜手,50年以後,中國必將成為世界最強。”期待血脈同源的力量,為這個美麗的願景插上堅強的翅膀。

  最是民生挂心間。務實、民生,是許多與會臺灣同胞對第二屆海峽論壇的評語。以中國民航局在兩岸航空運輸發展圓桌會議上宣佈的七條政策措施來説,大家普遍認為,這些新舉措契合了兩岸民眾最為關注的議題,希望加快落實,讓民眾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利好”。“我們的交流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心頭”,海峽論壇以民生為出發點、以民生為落腳點,確實做到了聚焦民生、傾聽民聲。

  最是交流不可缺。第二屆海峽論壇,在聚集了臺灣各縣市代表、工商企業界、文化教育等界別代表的基礎上,還包括了臺灣基層民眾,中南部鄉親、少數民族同胞和行業代表、民間社團人士以及媽祖、關公、保生大帝、陳靖姑、開漳聖王、延平郡王等民俗信眾,凸顯民間性、大眾性、廣泛性的特點之餘,交流在兩岸間的不可或缺也顯現無疑。這從臺灣《聯合報》資深記者林琮盛的觀點或可了解:兩岸的歷史糾結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化解開的,樂見海峽論壇讓兩岸民眾有一個“腦力激蕩”的機會,撇開“統獨”意識、個人喜好、價值觀差距不談,理解,正是目前兩岸亟須建立的支柱,尤其是交流已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當兩岸民眾彼此認識的朋友越多,彼此理解的程度也將加深,“和平”也必將在兩岸之間結下更完美的果實。

  最是文化顯魅力。第二屆海峽論壇在內容設計上更加突出文化內涵,充分展示了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突出文化産業對接,注重群眾性文化交流活動的受眾面。與會的兩岸民眾在這裡共用文化盛宴、感受交流氛圍、融洽彼此感情,也能深刻地體會到:政治隔閡、歷史成見都只是暫時,只有文化同源才是永恒的。

  最是海西吸眼球。第二屆海峽論壇,在胡錦濤總書記今年春節到福建考察、國務院發佈《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一週年的背景下舉辦,海西,自然成為最吸人眼球的主角。論壇中,兩岸航空運輸發展圓桌會議、兩岸金融合作與發展研討會、平潭旅遊開放開發等多場政策研討活動,都切中了海西對臺交流合作先行先試的議題;如何將兩岸交流願景與海西發展議題相結合,如何充分發揮福建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都成為論壇中的熱門話題。

  “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海峽論壇的品牌效應正在兩岸民間逐漸成型。回眸首屆海峽論壇,諸多活動和措施效果早已顯現;如今,第二屆海峽論壇也圓滿落幕,它的效果幾何,有數字來評説,也有兩岸民眾的心來評説。無論如何,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時代已向我們走來;海峽論壇的閉幕絕不是結局,而是新的開始。讓我們站在新的起點上,為海峽論壇喝彩!為兩岸更加精彩的明天,喝彩!(台灣網評論員 趙靜)

 瀏覽更多各地涉臺新聞

[責任編輯:薛白璐]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