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國臺灣研究會舉辦首次“青年學者論壇”

2009年03月31日 09:10: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三月三十日電 (記者 劉舒淩)全國臺灣研究會三十日上午在此間舉辦首次“青年學者論壇”,邀集北京、上海、南京、廈門等地二十位年齡為四十歲以下的學者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現狀與趨勢”進行探討。

  當天二十位學者提交的論文中,五篇著重分析兩岸和平發展形勢下的臺灣民意。全國臺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錶示,臺灣民意走向對於兩岸交流、互動的影響在增加;此次論壇提出多篇探討主流民意的論文,顯示青年學者對於臺灣民意的重視。

  在論壇發言中,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副所長陳星認為,在經歷了長期隔絕和對峙之後,導致海峽兩岸長期對抗的結構性因素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實現兩岸和平發展是兩岸共同的客觀需要。

  陳星提出,實現兩岸和平發展必須營造一定的環境,包含:首先是領導階層觀念的轉變,一旦突破觀念上的限制,問題會呈現完全不同的面貌,如二00五年連戰、宋楚瑜訪問大陸,這一突破對隨後兩岸關係改善産生重大影響;其次是兩岸在若干重大問題上的默契,臺灣問題是需要通過妥協和商談,達成共識,才能較好解決問題;第三是營造制度環境,制度性安排是兩岸協商和善意互動的沉澱和結果,反過來又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新起點。

  福建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葉世明認為,從民調看,臺灣民意在發生微妙變化,經濟與民生議題開始壓過意識形態議題。

  她指出,理解臺灣民意,特別是關聯到兩岸政治關係的民意,我們需要重視非經濟因素的影響,應該認識到人們的行為中意識形態和感情因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從社會經濟結構的觀點,來分析臺灣社會階層在兩岸經貿交流中的利害得失,探討民意的真實形態,並得到尊重與體現,推動兩岸關係的改善和發展。

  葉世明根據對臺灣多項民調數據的分析提出,臺灣民眾還是相當理性,能務實看待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一個溫和、理性、漸進的兩岸政策顯然最能得到臺灣民眾的支援”。

  軍事科學院臺海軍事研究中心副主任白光煒分析近一年來臺灣有關兩岸議題的民調。

  他認為,民意樂見兩岸朝和平穩定方向發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成為兩岸共識;但對兩岸經貿交流開放的速度和政策鬆綁的幅度,民意持保守態度,希望當局加強兩岸交流的配套管理;多數民眾肯定兩會會談成果有助於臺灣經濟發展,但有關簽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或“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一事,由於當局宣傳不夠及在野黨阻撓、歪曲,尚未能被民眾普遍接受,仍需解惑釋疑。

  此外,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茹,通過分析長期居留于大陸的臺灣同胞的社會身分定位的特點,指出這一“兩岸族”臺胞群體有助於兩岸民間社會的聯結、溝通及互信的建立、深化。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助理教授唐樺認為,為兩岸民間社團互動營造法律環境,可為兩岸動態交流建構社會資本,降低兩岸關係中的結構性震蕩。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應博分析了全球經濟危機對兩岸和平發展提供的機遇和挑戰。

[責任編輯:高琿]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