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剪不斷的兩岸“親情貿易”

2009年01月06日 08:50:00來源:福建日報  
  從“馬祖販”到物流仲介

  前日,一艘來自馬祖的貨輪停靠在連江縣黃岐對臺小額貿易碼頭,在此等候多時的海關工作人員立即迎上前,有條不紊地為遠道而來的“客人”辦理通關手續,隨著貨物通過檢驗檢疫部門的審查,不到兩小時,這批從臺灣島運至馬祖,再裝

運至黃岐的五金配件被順利放行。

  王宗記,這位在現場忙裏忙外的中年人如今的職業是物流仲介商,負責銜接兩地小額貿易。協助這批貨物順利通關後,他便收貨並移交物流公司,再由物流公司將這批五金配件發至江浙地區的臺資企業。

  “現在一個月要接百來噸的貨。”王宗記説。

  “馬祖資源少,到黃岐最近距離僅8海裏,對黃岐有很強的依賴性,馬祖四大島上的主要副食品、生活日用品和建築材料七成左右由黃岐人供應,這些販賣貨物的黃岐人也被稱為‘馬祖販’。”連江縣外經貿局負責人告訴記者。

  最初,兩地漁船同在一個漁場作業,漁民以物易物。上世紀80年代後,祖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黃岐相繼設立臺輪停泊點、對臺馬貿易點、短期漁工勞務輸出點後,馬祖鄉親前來貿易、探親或觀光愈發頻繁。

  1988年,有關部門批准22艘當地小型貨輪從事向馬祖居民銷售日用品的小額貿易,王宗記便成了其中一員。“那時我們經營的商品很多,從蔬菜、大米,到海産、日用品。兩邊鄉親用手機訂貨,約好時間,我們就把貨運到交界海域交易。”王宗記對記者説,“兩岸關係再緊張,我們之間的貿易都不會停,黃岐人賺點差價,馬祖人也離不開這些生活必需品。”

  而據深諳當地歷史的老居民介紹,黃岐馬祖的海上貿易甚至可追溯到唐宋時期。據稱,當時就有連江漁民紛紛前去開發原本荒蕪的馬祖列島。由於本就同根同祖,方言接近,如今僅黃岐與馬祖兩地居民聯姻的就有近200對,兩地貿易因而又被稱之“親情貿易”。10多年來,兩地人員和貨物往來在福建35個臺輪停泊點中一直位居前列。

  “近幾年,由於兩岸交流更多,馬祖到黃岐實現貨運直航,當地人可方便來購物,從事‘馬祖販’的已經不多。”王宗記説。而隨著兩地小額貿易的日益規範化,有許多當年的“馬祖販”也與王宗記一樣“轉行”幹起了物流或其他行業。

    親情貿易駛入健康軌道

  去年3月28日上午10時,臺灣貨輪“順利號”載著鋁圈等3.21噸貨物,由馬祖直航黃岐島,停靠福州黃岐對臺小額貿易碼頭,這是馬尾海關駐黃岐監管科設立以後,臺灣小額貿易船舶首次直航黃岐對臺小額貿易監管點,它標誌著兩岸經貿合作又上了新平臺。

  儘管“馬祖販”的民間貿易一直存在,但由於黃岐碼頭不具備報關條件,在1999年,海關總署緝私局成立並查辦了“新華輪事件”後,從馬祖運送物資至黃岐的貿易隨即停止。鋻於兩岸關係良性發展,2006年10月,海關總署與福建省共同簽署《支援海西合作備忘錄》,明確同意在黃岐港“對臺小額貿易點”設置海關監管組織。同年底,連江縣便開始積極籌備海關監督組入駐的前期工作。

  “專門租了1000噸的港務局碼頭擔當對台貿易專用碼頭,新建了1440平方米的海關監管倉庫,將原來的臺胞接待中心改建為海關與國檢辦公場所……為此,縣政府共投入資金495萬元,工程也在2007年底竣工。”連江縣外經貿局副局長莊黎霄告訴記者。

  去年3月24日,福州市馬尾海關黃岐監督科正式入駐,實現了現場電子報關,終結了以往對臺小額貿易貨物由授權公司報關的歷史;同年6月6日,福州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黃岐檢驗檢疫辦公室也進駐黃岐港。

  據統計,步入規範軌道以來,兩地貿易發展迅速,從去年3月至年底,黃岐碼頭共接待來自馬祖的臺輪205航次,卸貨總重988.04噸,貿易額121.6萬美元,繳納關稅235萬元人民幣。

  如今在黃岐眺望馬祖,兩地漁船首尾相接,漁歌互唱的一幕仍會不時映入眼簾,而隨著“大三通”時代到來,黃岐——馬祖客運直航也正在積極探討中,黃岐馬祖的“親情貿易”無疑將不斷升溫。(記者 林侃 通訊員 邱仁松)

[責任編輯:李婷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