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新聞圖片

回臺灣鄉間做“土豪”

2014年08月14日 09:53:03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擁有“百萬年薪”的張玥騰是臺灣年輕人中的“少數派”,當多數同齡人涌入大城市尋找工作時,他卻辭掉了臺北的工作,回到臺南深山老家當“農民”。

  在南化鄉的一家甘蔗加工作坊裏,張玥騰經營著一項世代相傳的産業——黑糖製作。張玥騰每年收入100萬元新台幣(約20萬元人民幣),因為住在老家,除了吃穿無虞,還能攢下一大筆存款。

  熱氣氤氳的六隻大鼎、紅火的柴薪、滾沸的糖漿,當地世代出産的甘蔗在這裡被榨汁、熬煮,凝結成蜜香十足的棕色結晶。

  從省道臺20線轉進南179縣道,沿途幾十公里寥無人煙,27歲的張玥騰是不多見的年輕面孔。出身都市的年輕人看來,選擇這裡定居可能有些不可思議——沒有便利店、餐館;想唱卡拉OK或是逛百貨商場,要在盤山公路上驅車一個多小時,才能抵達最近的城鎮。

  但張玥騰並不羨慕曾經的都市生活。“以前在城裏坐辦公室,每日打卡上班,薪水不高但壓力很大。相比之下,農村的生活自由自在,生活品質好很多。”張玥騰説。

  “百萬年薪招募新農人!”臺南市農業局張貼出新農人招募計劃的廣告。這項計劃主要面向45歲以下有志於從事高價值農産品生産的青壯年,提供低息“青年從農創業貸款”(年息1.5%、最高500萬元新台幣、期限最長10年),並從農地取得、技術學習、經營輔導、産品行銷等多個環節協助創業。

  相比畢業22K(約五六千元人民幣)的起薪、激烈的工作競爭,以張玥騰為代表的一些臺灣年輕人開始回歸鄉里。

  “我其實是‘土豪’,不過不是大陸説的那個含義,是以土地而自豪。”出身臺南楠西鄉的江仲緯如今經營一家名為“果農之家”的水果餐館,當地盛産的蓮霧、芭樂等水果經過江仲緯的設計,變身成為精品菜肴,吸引了許多自駕族前來嘗鮮。

  “很多年輕人不是不願意回農村,只是以前農村沒有什麼産業,即使回來了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他説。

  如今,臺灣一些農村地區正借助“農村再生”計劃的支援,積極發展特色産業。這項計劃于2008年發起,鼓勵農村社區調研當地特色資源,提出發展計劃,方案若能通過政府審核,就能為社區爭取到資金支援。

  位於臺南南端的龍興社區與許多臺灣農村一樣,面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65歲以上的老人佔人口三成,大量土地和事業無人繼承。2009年,龍興申請到政府資助,發展觀光業和農産品伴手禮,期望借此吸引離鄉的遊子回歸。

  “我們希望年輕人回來後有土地可以栽種、有産業可以進入,還能從事再生計劃的撰寫和成果核銷。”臺南市龍興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余奕靖説。

  在臺灣聯合大學攻讀工業設計的孫孟閒認為,許多農村在地的傳統技藝長期以來由於附加值低、繼承者少,面臨失傳,但對臺灣繁榮的文創産業而言,卻是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

  孫孟閒和同學去年前往雲林縣的一個農村社區提供駐村服務。這些設計係的學生與擅長藺草編織的阿嬤們合作,製作出潮流感十足的藺草手機殼、散發著淡淡藺草香的口罩,幫助古老的手工藝以時尚的面貌重新走入市場。

  “青年人有的是學識、活力和創意,而鄉下老人有的是經驗和文化背景,我們要創造條件讓這兩者交融在一起。”臺灣“農委會”相關負責人陳文德説。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負責項目企劃的吳晶晶告訴記者,引導大學生回歸農村,需要解決渠道和資訊上的匱乏。儘管推出了貸款等各種保障,許多畢業生並不了解農村的産業,或是可以去農村從事什麼工作。

  “我們的訴求點在於老師”,吳晶晶説,“希望走入大學校園,得到更多校長的支援,讓老師與農業單位更多結合,更好地引導學生走入農村。”(記者姚遠 李寒芳)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